IPO渐成“魔鬼交易” 科技公司另寻融资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2-04-24

  

上市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让许多科技创业公司犹豫不决,并寻求其他融资途径。

 

  上市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让许多科技创业公司犹豫不决,并寻求其他融资途径。  导语:美国《连线》杂志网络版上周五撰文称,随着私有市场的蓬勃发展和融资渠道的增多,科技企业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意愿正在逐渐降低。这不仅是因为上市公司要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还源于市场的短视本性会扼杀这些创业公司的前景。但要真正摆脱IPO模式,仍要克服很多困难。

  以下为文章全文:

  扎克伯格的无奈

  Facebook上市至少将融资5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首次公开招股)。届时,Facebook的市值将超过通用汽车、纽约时报公司以及Sprint Nextel的总和。次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笑脸将出现在全球各大报纸的头版。

  但如果你感觉他的微笑有些无奈,也不要觉得奇怪。说实话,扎克伯格之所以选择上市,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的规定,一旦一家公司的股东超过500人,就必须登记股票。如果将历年来所有购买或接受股票的投资者和员工都包含在内,Facebook很容易超出这一限制。这样一来,股东就可以不受公司的控制,也无需得到公司的认可或合作,即可在“柜台交易”(OTC)市场买卖股票。没有一家知名企业愿意自己的股票陷入这种低估值的炼狱。

  因此,扎克伯格就像一个倒霉的新郎,不得不屈服于制度,成为一家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部分。这位梦想家曾在22岁拒绝了1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他白手起家,并且一直牢牢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但现在,他的公司即将被全球各地的股东“瓜分”。

  扎克伯格显然心有不甘,于是便绞尽脑汁地保护自己的控制权。当公司上市时,扎克伯格仍将控制56.9%的投票权,可以随意任命股东,甚至指定接班人。从技术上讲,Facebook虽然上市了,但扎克伯格仍可以像私有公司一样运营它。

  得益于这些保障,Facebook很可能安然度过IPO。但当这位全球最成功年轻科技创业者不遗余力地减小公众持股的影响时,却明白无误地揭示了一大趋势:IPO模式已经崩溃。

  上市或许对企业投资者和员工有利,但对公司本身通常不利。这会迫使CEO以牺牲长期增长为代价,专注短期股价波动。公司的控制权也会从创始人,转移到成千上万素未谋面的股东手中。

  对苹果、Facebook和谷歌这样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行业大鳄而言,上市自有其好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公众认可,享受税收优惠,还拥有更多、更好的融资选择。但对很多年轻企业而言,急于上市会导致公司陷入死亡漩涡,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但创业公司未必要上市,他们有很多更好的融资选择。但我们首先必须消除科技行业对IPO的盲目崇拜。

  IPO魅力渐失

  大约65年来,也就是1933至1998年,IPO一直都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动力之源。企业家向投资者出售股票,利用融资所得发展他们的年轻企业,或投资于未来。例如,苹果和微软都通过IPO募集了必要的资金,分别开发出Macintosh和Windows。股市已经成为全世界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资本分配方式。

  这种功能用处很大,但如今的IPO已经不再具备这一功能。上市的难度越来越大——《塞班斯利法案》大大提升了提交招股书的难度,而如今的投资者也不再追捧缺乏稳定利润的互联网公司。这就形成了一种吊诡的局面:等到公司具备上市资格时,它已经不再需要钱了。以谷歌为例:该公司在2004年上市融资12亿美元前,已经盈利三年。当年的融资所得,谷歌至今分文未动。相反,它直接将资金存入银行,自那以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如今,谷歌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440亿美元。

  当然,科技创业公司未必要等到IPO再融资。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人都在争相为其注资。金额还在不断增加:2011年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8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2%。很多企业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渴求资本——云计算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网络公司的创业成本。这也是创业公司不急于上市的一大原因。1985年,多数风险投资支持的创业公司上市时的成立时间都不足4年。但到了2009年,多数都在10年以上。

  倘若IPO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为前景可期的年轻企业提供资金,还有何用?它多半已经成为对公司创始人、员工和早期投资者的一种奖励——那些下注正确的人相当于中了头彩。但现实状况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如果上市无望,企业就无法使用股票期权吸引人才——对于薪水普遍不高的创业公司而言,这是一项秘密武器。而IPO前景也可以吸引风险投资家和天使投资人注资。

  表面看来,这种措施并无不妥,只是通过融资帮助年轻企业推迟IPO,直到更加成熟为止。但却催生了一系列反常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利益会与他们支持的企业发生冲突,而且通常以前者胜出而告终。

  风投模式老套

  风险投资家和天使投资人或许总是将改变世界挂在嘴边,但他们的商业模式却很老套:低买高卖。当他们认为企业的估值会提升时,便会投资,之后通过出售股票获取高额利润。从入股到退出,风险投资公司对一家企业的投资周期通常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数倍的回报。在此之后,公司会立刻倒闭还是基业长青便与他们无关。

  换句话说,风险投资模式的基础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非打造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入股,几年后卖掉。如果运气好,就能赚大钱。但你的利润不会推动公司的增长,当你全身而退时,公司甚至有可能破产。硅谷到处都是风险投资家,他们通过投资创业公司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帮助他们积累这些财富的企业很多都已不复存在。

  当然,一旦风险投资家做出投资决定,便不会听天由命,而是会推动企业尽快增长。这或许适用于苹果、Facebook和谷歌这样企业,他们都把赌注压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上。但对于相对平庸的创业公司而言,却会带来问题。

  这些公司或许有能力成为可以持续经营的中型企业。但由于风险投资家希望获得高额回报,便会迫使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承担巨大风险。例如,Groupon 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利润800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4400万美元。对于一家年轻企业而言,这一利润率还算健康,此后的增长完全可以稳步推进。

  但到了2011年第一季度,Groupon的收入却飙升到6.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7%。与此同时,这家原本已经盈利的公司却突然亏损1.46亿美元。短短一个季度,风云突变,原因何在?Groupon得到了风险投资的全力支持,因此大举开展营销,以利润换增长。这是一场豪赌:如果增速够快,大家都相安无事——倘若发展遇困,便会迅速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