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究竟是“金子”还是“泡沫”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2-07-19

  1993至2008年是美国股市的黄金时期,道琼斯从2000多点增至11000多点,在此期间很多中国人通过电信,网络等发家致富;1998年至2000年间,世界各地高举“科技致富”旗帜,一时之间IT人士成为当之无愧的“香饽饽”,大家正逐步走出1987年美股“大崩盘”的阴影。然而2000年4月,各大机构突然调低了科技股的评级,指出风险与泡沫的存在,一天之内,NASDAQ狂跌400多点,北电网络、朗讯科技等跌到了十几美元;2001至2002年,各大IT企业进行“裁人运动”, 很多公司甚至禁止出差,同时间出来救场的资金面对低利息的房贷,从而引发了数年的房市井喷;2000年3月份位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的互联网公司有40家,而目前尚存的仅有10 家。这次影响力之大、波及面之广的经济危机将高科技行业推至风口浪尖,同时也贡献出一个新的课题——注意力经济。

  一、后信息时代造就“注意力经济”

  受新闻报道和人力渲染,投资者失去理性疯狂投资于互联网领域是造成十几年前“网络泡沫”的主要原因,为何会突然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外来因素共同施力于互联网行业,让其背上黑锅?事件原因可以归结为“炒作”,炒作的目的是什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道投资的目的。

  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人不再为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信息不再是“被”给消费者,人们主动把所需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创造。标签为“稀缺资源”的信息已然是过去时,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通过“加工创造”使得信息走出困顿的境地,成为一种“过剩”资源。在“乱花迷人眼”的行业中,如何把握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

  根据相关理论,注意力是不能共享、有限的,并且有容易从众的特点,它可以通过物、人相互传递。这些特征使得“注意力”成为帮助企业迅速获得一席之地的制胜法宝,同时也催生出一批以“注意力”资源为经营项目的产业,如微博、博客等,两者共同催发“注意力经济”的形成。

  在行业变革的基础上,企业的发展战略也相应作出改变,大企业开始逐步丢弃非主要业务,以此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小企业则走向以创意和特色来谋生的道路。不管怎样,整个市场都在逐步的向“专注化”发展。一项近20万次的实验表明百事可乐味道优于可口可乐,然而在市场中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原因无他,仅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第一。这种被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增”的现象正是“注意力经济”的衍生品,选择是无限的,人的精力有限,一旦专注于某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便不会转移。事实证明了“专注化”比“广阔化”带来的效益来的要可观些。

  二、“杀很大”的电商行业是要乘风破浪,还是要自挖坟墓?

  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它创造了新的交流方式,虚拟的世界里可以获得得不到的东西,然后电商又将其实际化,在这里你又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这种便易十分符合这个追求速度和创意的的世界。

  然而每当谈论起“网络泡沫”时,名单里总是会有“中国电商”。电子商业在互联网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罗夫就曾说出一句名言:“赶快跳上电子商务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虽说中国的电子商务起步晚,但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电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10年凡客销售总额突破30亿,京东突破百亿,这些巨额数字无不彰显着电商们获益颇多。可是翻阅多家媒体采访后不难发现,很多电商巨头都声称自己盈利颇少,这也许就是快速发展行业催生出的“泡沫经济”带来的后果。

  电子商务与一般企业不同,因企业数量多,产品繁杂,要想抓住用户的“注意力”,电商们要比一般企业投入高几倍的营销费用。要想取得高的销售额,就得投入更多的“推广费”,企业越来越多,“推广费”越来越贵,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每家电商的肚子里都养起了一条巨大的“蛔虫”,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盈利。

  电子商务的代表——团购一直深受广大消费群体的喜爱,在众人的欢呼雀跃声中,接踵而至的麻烦事使这个“妈朋儿”备受打击。日前团购网的鼻祖“Groupon”接受了SEC的调查,2012年7月5日聚划算原总经理阎利珉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刑事拘留···团购网正在行业内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另有数据表明,自2010年团购兴起,行业内一共诞生了6069家团购网,而截至2012年6月,有48%的企业已关闭或转型团购市场。有关专家认为,不透明的管理,信息整合不到位,使得“风光一时”的团购网走入泡沫爆炸的倒计时阶段。

  三、明确地位方能异军突起

  1998年的《经济学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美国的资产价格膨胀,而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构成了对世界经济的更大威胁。美国股市场今年又有了15%的收益,与前两年相比竟然增长了65%,而这并不是泡沫出现的惟一迹象。”1999年12月底,摩根斯坦利首席全球投资顾问毕格斯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科技股的泡沫终有一天会爆破,投资人对科技股的信心过高,科技产业的获利表现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的预期。

  事实证明科技股不是常胜将军,但它曾经带来了盛世,以后也会且必定会再此创造奇迹,然而成功是留给努力的人,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细观本土的互联网市场,它的兴起源于外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中国的创业者,那些对互联网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勇敢的站起来,引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然而中国互联网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敢”,还要有“管理”。

  在诞生了像阿里、新浪、网易这样的市值超10亿美元的公司,互联网创业者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应放慢脚步,认清博弈的规则及自身的角色。就拿互联网广告来说,作为电商扩展业务的重要途径,片面的追求“印象指数”,哗众取宠,使得网络营销变成“低级庸俗”的代名词,这样将会得不偿失。企业应以实际出点,产品是营销的基础,同时也是目的所在,质量才是关键。

  巴菲特在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时说过:“地位越高,受到的损害就越小。首席执行官们高高在上,很少有人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赢得信任,不是靠那些广告、莫须有的政策、董事会结构的反复调整就可以得到的,CEO们应该将管家意识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在很多公司,都是由老板射出了管理者绩效的箭,然后在箭射中的地方按照射出的孔画上靶心。当然我们不能以一概全,否定所有CEO的管理,只是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还有企业的质量,员工和管理者都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互联网行业与很多领域都有交叉点,产品的推出经过众多工序,涉及大量文化程度不一的人员,如何管理庞大的产品生产群,保证透明诚信的服务,是现今互联网行业有待商考的问题。企业要想长久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就必须明白主动塑造博弈形式,凸显自身,方可致胜!

  究竟有没有泡沫,何时会破裂,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或许并不重要。互联网创业始终在向前迈进,网络依旧存有大量财富,如何挖掘属于自己的金矿就要看机遇和努力了。思考创建一个正确有效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打好基础,把握机会,就可以向更高的山峰挺进。

  本文由http://www.53dns.com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