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失让互联网软文产业陷入泥潭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3-02-04

  笔者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软文的时候在2010年。虽然写过几篇互联网软文的文章,但这个产业相对比较小,没有更加翔实的数据可参考。根据自己的经历,这个东西兴起的时间大概就是在2010年下半年,因为当年有几个传媒公司想要和网站合作,方式就是以原创性的软文代替传统的硬广。一方面可以省掉不少成本(包括报税),另一方面,软文存在良好的传播性,在互联网中传播的影响力要远远好于图片广告。

  互联网软文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叫软文?软在哪儿?虽然我不是特别权威的人士,但还是能跟你说清楚的:软文的软通常情况是针对硬广的硬而言。

  硬广,是广告行业中的术语,泛指在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上传播的纯广告内容。比如:杂志的封底通常会有一些产品的图片和广告词,报纸四版的正版彩印广告,这些都是硬广;所谓“硬”,也就是纯的意思。

  软文,其实也就是文章。一般来说,报纸、杂志上面的文章都属于新闻范畴,但是,如果刊登的一些文章,说文章不像文章,说广告不像广告——或者说二者掺杂着说的,就属于软文了。软文其实就是借助一种看似更加正规的方式和手段,将自己真实的广告目的含蓄的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读者的逆反、厌恶广告的心理,同时还可以再潜移默化中将产品理念传播给读者。

  比如,一些报纸经常有些健康小知识的文章,比如冬季如何护肤、冬季护肤小技巧。如果是接触广告或者传媒的人,一眼就知道这是某个品牌的软文广告,只要你读下去,一定就有编辑向你推荐的产品内容——那么这种方式有弊端吗?笔者暂时没发现,只要你文采不是太烂,一般人还是愿意读一下你写的东西,况且里面的确有一些护肤的小技巧;这就是软文和硬广的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至于你对产品敢不敢兴趣,谁也管不着。

  所以,在传统媒体方面,软文这一范畴出现的是比较早的。那么互联网方面呢?

  算起来这是第三篇关于互联网软文的文章了,希望第四篇是简短的、关于整顿的消息。

  先说说现状——市场混乱、恶性竞争

  互联网软文产业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力量之后,产品营销和广告业也不断的向互联网渗透。软文产业养育了大量写作速度快的水军——重速度、轻质量、没文化。

  互联网是一个资讯的海洋,笔者的观点是,任何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不在乎它的来源和土壤。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软文的目的虽然是营销,但是它本身带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人们或许可以从中获益。但是,大量重复和空洞无物的软文充斥到主流媒体网站,恰恰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个收录好、流量大、权重高的网站往往回事软文营销者的首选。同时,更多的转载量也是硬性要求。在软文产业开始初期,人们对内容的质量还是比较负责的,但是随着利益的竞争,大量同质化的,甚至语句不通毫无价值的内容,配上产品关键词也开始在主流网络中传播,这其实是一种污染互联网环境的行为。

  笔者越发感觉到搜索内容的质量在下降,相信那些需要真正信息的人在各种百科中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快,一个产业刚有端倪,往往是互联网行业先下手。软文产业也一样,在制定了类似行业标准的东西之后,各种能够百度收录的网站就成了抢手货。

  在最初,网站编辑,尤其是媒体网站编辑对这种业务并不熟练,再价格方面一般都是遵循传统媒体发稿的价格来制定,这是软文营销无法接受的。毕竟,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体,所占的资源并不多(网页而已),之后这个标准就开始下滑,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一个行业买卖双方都接受的区间。应该说这个时间段是互联网软文行业发展最平稳的阶段。据笔者了解,一些公司也专门也传媒公司合作,开发这种业务,用来弥补传统媒体的资源不足。

  不过很可惜,走正规路子的并不多。

  现在保持着发稿资源的大部分是一些网站编辑——这是很正常的,网站编辑的工作一般来说就是负责更新网站,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也可以顺便挣钱了。问题就在于,个人和产业之间发生矛盾之后,讲究规则的产业往往是玩不过个人的。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和在短时间内收益达到最大,编辑团队都会采取主动压价的方式,从一百一篇降到五十一篇,进而三十,继而二十,到目前为止,笔者所知道的最低价是每篇5元,不论内容、形式。

  关于产业方面的思考——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产业,说明它具备市场,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说明存在一个致命伤。

  这个致命伤就是行业监管。

  或许,互联网软文的发展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一套完整的审核机制,但是从行业的根源出发,我们也不难找出解决的办法。

  互联网软文产业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的,比较突出的就是百度新闻必须收录。如果从技术方面入手,百度公司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只有一家百度,它本身也是一家企业,在利润追逐方面也是不予余力的。因此上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是行业监管。

  很可惜,目前这方面的监管是严重缺失的,或者说压根没有。

  笔者对这个产业的希望是很大的,这个产业其实给更多的年轻人一个创业的土壤。要想保持着块新开辟的土壤不丧失生命力,需要社会上很多力量共同努力。毕竟,开辟一个市场不容易,毁掉它却很快。尤其是中国这样不注重互联网版权的情况下,实在是谈不上什么行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