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报道“黑匣子”之谜:商海迷航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3-03-10

  ——题记

  2月26日,在业内素以写负面报道见长的《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每经》),以一篇《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的大四版专题,将国内最大的安全厂商安全企业360公司置于舆论漩涡中心,也令《每经》惹上官非,更令业界一片哗然。然后,随着真相的披露,折射出的却是长期以来《每经》作为新闻媒体,却迷航于商海的悲情。

  没见过匿名唱主角的“新闻”报道

  笔者没见过匿名唱主角的新闻,但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和采访的主要人都是匿名,这首先就定性这不是一篇客观报道。“独立调查员”是个神奇的“公民”,其“独立特性”的研究结果,被采纳成为360负面文章的必备素材,而这一次用该素材的是《每经》。

  而从公关角度来说,在《每经》报道中“独立调查员”声情并茂的讲“狼来了”的老故事,引人入胜,但其实这些比喻有些偷换概念,有些则是来源于猜测,比如把客户端软件与服务器之间正常的“通信”,说成“上传用户隐私”,但哪些隐私,不知道;把一个简单的“dll”配置文件,刻意包装成无所不能的“后门”;把升级模块,刻意描绘成形同好莱坞大片《夺命手机》中的终极“梯阵”。

  同时,《每经》报道中把360颠覆式创新比喻为“一枝黄花”,暗指360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这与前面那段小区保安的隐喻一样是低俗的恶趣味,是阴谋式推理的结果。

  评价:想象力丰富,但用错了地方。读者总会明白,自己想看的是新闻,而不是小说。

  360应对:反揭《每经》幕后“黑匣子”

  公关战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一方触动或即将触动另一方的利益,《每经》其实也只是一杆枪。很显然,360遭遇的一系列抹黑都搜索惹的祸。资本市场,百度数月间蒸发了150多亿美元。坊间传言,“度娘一地震,互联网抖三抖”,百度的愤怒之火所到之处,360这个“罪魁祸首”岂有安宁?

  所以就有了《每经》“黑匣子之谜”现世,整篇报道的逻辑是“360能干什么”而不是“360干了什么”。“不要说一个安全软件,就是一个输入法,如果想变成木马,也随时都可以”。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式推理——“因为它的功能强大,所以就有可能作恶”,典型的强盗逻辑。

  360媒体开放日上,周鸿祎说,“我导航流量国内第一、浏览器国内第一,这么多好的收入我不去挣,360有4000员工合起伙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祸害用户,你们觉得这可能吗?”虽然这并不是一句技术上的回应,但这种真性情其实很能打动人。

  评价:时间上应对及时,打点准确。如果360掌握了足够证据,《每经》败诉的可能性很大。

  屡次被“操纵”?《每经》应迷途知返

  新闻从业者职业操守明确要求: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作不公正的报道。

  然而先前的事实:2010年10月,《每经》发布向华为公司的致歉函,因采编人员工作不严谨,未能向华为公司核实相关准确信息,报道的相关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同年7月初,《每经》因九城诉讼牵制审批一稿报道引用曲解和失实,向寇晓伟副司长致歉;2011年,7月中旬,《每经》就该报刊发的《京沪高铁4天3故障 铁道部和中铁电气化局“暗掐”》失实内容,正式向中国铁建及相关人士致歉,并先后2次在该报刊发声明表歉意。

  屡次报道失实,为什么?这或许得新闻媒体体制改革说起,自负盈亏的媒体们如何生存?显然大多数报刊杂志靠发行量和广告远远养不活一大家子。为了生存登软文不丢人,但像《每经》这样迷航于商海不知返。也难怪业内会给出“《每经》基本上就是财经领域的八卦小报,虚虚实实难以可信”这样的评价。

  “公众的启蒙是正义的先驱,民主的基石”。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来自所有专门领域和媒体的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努力彻底和忠实地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