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的一抹魅影: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在哪里?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3-08-14

 

  近几个月,一系列的有关穿戴设备的并购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从三个月前Jawbone以1亿多美元收购BodyMedia,到近期苹果公司最近了致力于低能耗芯片的制造商Passif Semiconductor。但整个市场并没有成熟,我们也不可能去追巨头,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一、既然可穿戴就一定要可脱掉

  

  如果按广义的来算,其实蓝牙耳机也算是可穿戴设备之一,而且无疑其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可以分分钟秒杀智能手表、手环和眼镜。在笔者看来,它确实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并且作为可穿戴设备,既然可穿戴,就一定应该可脱掉,这也或许是其成功的原因。

  二、消费者暂不需要手机平板之外的产品

  

  目前智能手机发展得如火如荼,平均来看,使用者在1小时内确认他们的智能型手机达20次,试想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可以1小时内启动他们的可穿戴设备20次呢?笔者认为,消费者暂时不需要在智能型手机以及平板计算机外再拥有一个全功能型产品(比如智能手表),因为其功能差异化并不大。早先的索尼和微软也都进行过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当下的明星Pebble,喜欢它的用户也大多是没戴过它的。

  三、成本压力抑制“重设备”普及

  

  我们可以把智能设备分为重设备(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完整或部分完成其功能,如智能手表和眼镜)和轻设备(只专注于一两个功能,需要和其他设备如手机配合使用哦,如智能手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重设备全面普及还有一道门槛要逾越——成本。由于市场规模还很小,供应商的报价很难压低,比如1.5寸E ink面板的报价几乎与4寸WVGA相当,几乎就占了整体成本的三到四成,很难降到预期的成本结构,有待更多供应链投入,以及市场规模放大,才能挤出更多获利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果壳手表、In Watch的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相反,轻设备的主要元器件成本则大多已在其他领域规模化,相对成本的压力就要小一些。

  四、健康相关的穿戴设备或将先爆发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目前记录健康数据的移动设备,配合可穿戴设备,正以每月2倍的速度在增长。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忙于工作的北漂大半年没有回家,和家人通电话时常年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总说身体安好让他一切放心,但他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却又脱不开身无法回家。如果这时有一款设备能实时监测母亲的脉搏、血压等信息,这位北漂会买么?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实现。

  如此看来,穿戴设备未来不算太久的时间内机会的格局轮廓已逐渐清晰:轻设备先发力,如成功的APP一样直击用户痛点,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健康相关的设备将是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起点。而对于厂商来讲,不论是Nike+、Jawbone Up、Fitbit Flex,还是国内的一直难产咕咚,或是蓄势待发的国际黑马缤刻普锐(PICOOC),丰富的产品线、多设备之间联动或许是个不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