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入口?腾讯阿里交锋打车App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4-01-08

  入口在哪儿,战争就在哪儿,汽车将成为互联网的又一入口,大佬们纷纷布点。

  1月2日,嘀嘀打车宣布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中信产业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另有其他机构参与投资。嘀嘀打车于2012年9月上线,先后获得金沙江创投A轮300万美元融资,腾讯1500万美元B轮投资。

  消息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此轮融资嘀嘀打车估值约5亿美元。

  去年11月26日,阿里集团收购打车软件大黄蜂。双方没有披露收购金额,消息人士透露,收购金额约为3500万元。阿里集团表示,大黄蜂被收购后将与快的打车整合,阿里集团将投入1亿美元,支持合并后的快的打车发展。

  马云与马化腾大战招车软件,价值1亿美元。抢占招车软件市场不是马云、马化腾的目的,亿元车战的动力是招车软件作为O2O入口的价值。

  招车软件本身盈利的想象空间并不大。未来最可能性的赢利的模式是佣金模式:全国出租车市场额度约3000亿,空驶率为20至30%,如果打车类App降低5%,招车App的市场就是3000/80%×5%=187.5亿,分佣金10%,整个市场不到20亿。

  招车软件仍然不断烧钱:向出租车司机推广软件,加上各大招车软件的恶性竞争,送话费、送手机等补贴营销方式层出不穷。快的打车甚至宣称将投入1亿元补贴出租车司机,嘀嘀打车一单可补贴10元话费。竞争不止,亏损不已。

  这一行业还面临着各种政策风险。7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出台了《北京市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今后手机电召服务运营商应与出租汽车调度中心“96106”签署合作协议,绑定服务、联合调派。

  此次,深圳已经开始了类似调控;此前,上海等地出台类似政策。

  既然如此,马云、马化腾为何还在招车软件上面做文章?原因是招车软件的想象空间不在抽成,而在于作为O2O入口的价值:基于庞大用户规模,向其他服务拓展寻求盈利模式,围绕打车用户做精准营销,向用户推送打车目的地的生活服务信息,如餐饮、娱乐、交通、生活等,发掘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资金支持只是“二马”抢车大战的一部分,另一支持则是资源支持。按照腾讯的规划,嘀嘀打车将入驻微信,用户将无需下载客户端即可用微信支付打车款,嘀嘀打车自己的客户端也将接入微信支付。这对于微信来说,丰富了支付场景,对于嘀嘀打车来说,4亿微信用户将成为其潜在用户。

  快的打车则早已接入支付宝钱包,效果等同于微信与嘀嘀打车。

  国外类似软件Uber为“二马”抢车大战提供了依据。去年8月Uber结束C轮融资,共获得私募巨头TPG和Google Ventures等公司3.612亿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35亿美元。近日,Uber的财报数据泄漏,13年的毛营收大约为10.68亿美元,营收中毛营收20%,即Uber全年营收可能超过2亿美元。

  参与抢车大战的,除二马之外,还有携程。去年12月19日,易到用车融资6000万美元,由携程和DCM领投。梁建章看到的,同样是汽车作为O2O入口的可能。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阿里集团主导了对大黄蜂的收购,而快的打车完全不知情,收购完成后,快的打车接到两家公司要进行整合的通知方才知道详情。

  汽车作为O2O的商业空间目前还止于想象,但战争刚刚开始,且将愈显激烈。

  做一个预判,2014年“二马之争”将超越“3B大战”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主要矛盾。这不是一场1亿美元级别的战争,而是一场千亿美元级别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