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奇到唾骂 “网络竞拍文化”何去何从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zhuzhu 时间:2010-03-10

  2009年初,网络竞拍文化携其特殊的销售方式,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猎获了近半数中国网民关注的目光。

  2010年初,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网络竞拍文化在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经历了从新奇到唾骂再到创新的三个发展断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风靡欧美的“神奇”购物网站在中国互联网市场陷入一波三折的发展境况?又是什么让中国网民对其产生如此强烈的争论?网络竞拍文化究竟在中国市场中何去何从……

  新奇:从创新到噱头,竞拍文化进入“眼球市场”。

  09年初,金融危机正盛行,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小心翼翼的保着自己的“饭碗”,算计着自己的荷包支出。不再追求高档次的生活,对此时的人们来说,简单过活已成为“奢望”。

  不得不承认网络竞拍在“经济恐慌”的大潮下诞生是个明确的选择。

  通过竞拍的方式获得低价品牌购买的机会,网络竞拍独特的营销噱头足以让众多在金融危机下苦苦挣扎的人们获得“重生”的机会。几元钱的佳能相机、几十元的苹果3G手机、不足百元的夏普液晶电视等等难以想想的品牌价格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竞拍网站中,成为了竞拍文化初期发展的噱头营销点。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改革创新”的一代,网络竞拍以其独特的销售模式——“竞拍”打破了传统网购形式的同时,自然为其的“眼球营销”加入了关键性的亮点。

  唾骂:运营模式被揭露,网络竞拍难脱质疑。

  当一种文化依靠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其所面对的不仅仅有“是非兼并”的口水争论战,更多的是要做好被 “曝光”的准备。于是,当网络竞拍成功猎到亿万关注目光的时候,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低价品牌”的特殊销售方式做了细致的剖析。至此,网络竞拍背后的“潜规则”一露无疑。

  假设一款市价为5880的苹果3G手机,在一个竞拍网站以0元起价竞拍,玩家每次出价花费一元钱,商品价格上涨0.01元,最终成交价为77.45元。想来大多数人看到以上这种情况都会羡慕以低价购买到高价品牌商品的幸运者,那么在此次竞拍中,竞拍网站的运营商又获得多少利益?

  我们来算笔账:

  77.45/0.01=7745。也就是说,在竞拍过程中,苹果3G手机的价格要达到77.45元(每次涨价幅度为0.01/次),参与竞拍的玩家出价总次数就必须为7745次。如果每一次的出价相当一元人民币,那么单纯从竞拍环节来看,网站运营商就获得了7745元的收益。

  7745+77.45=7822.45。再加上商品最终成交价的77.45元,在这款苹果3G手机的竞拍中,网站的收益总计7822.45元!

  当网民把网络竞拍的这种竞争,亦或博弈色彩的运营模式展露互联网的时候,越来越多竞拍失败者仿佛一夜 “顿悟”,争相恐后的“批斗”起这个网络新文化。“欺骗消费者的陷阱”、“托儿”……一人语、万人和,负面言论铺天盖地的袭来,网络竞拍也终在“声讨”中陷入了发展低潮。

  发展:转变利益所属,创新开辟发展新路。

  常言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网络竞拍,这个早在几年前便已风靡欧美多个城市的新型网购却在中国互联网市场陷入了难堪的发展境地,是文化不同还是观念差异?亦或两者皆有。无论是哪些方面的问题,起码对中国竞拍网站经营者来说,似乎都并不想放弃这个仍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新型网络购物模式。09年7月起,以有拍网为首的竞拍网站开始先后推出购买模式(玩家不仅可以参与低价的品牌竞拍,还可以通过竞拍网站直接购买商品)。

  与有拍网经营者预期的一样,购买功能一经推出便很快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关注网络竞拍文化的网民的目光。很显然,尽管作为竞拍文化中的附属元素,但购买功能的提出无疑是将竞拍文化的利益点成功转移到玩家身上。参与网络竞拍的玩家,不仅有机会获得低价购买品牌商品的权利,更可以将自己在竞拍中的出价消耗作为自己购买商品的“折扣”。举例来说,如果一位玩家在一次竞拍中消耗了200元却没有竞拍成功,那么他可以选择直接购买此件商品,而其消耗的200元出价费用将在购买商品时直接抵消相应费用。

  从客观角度来说,网络竞拍购买功能的创建改变了运营商利益“垄断”的情况,也在无形中为玩家的利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保障途径。

  不能否认网络竞拍文化确实有明显的博弈性质,也不能否认互联网赋予了网络竞拍太多的“虚拟色彩”,但同样,我们更不能拒绝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从现今的中国市场上看,网络竞拍文化确实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营及发展体系,网络竞拍概念的受众认同性也还欠缺,但从其独特的销售方式,以及在国际上良好的发展规模来看,网络竞拍在中国还是可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