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o2o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滑铁卢
对于社区,无论是银行还是电信运营商都早已经是先行者,银行推出过形形色色的社区银行,甚至北京银行还在望京地区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女性银行,而电信运营商更是建设过大量的社区营业厅。不过,与711等零售店相比,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在建设社区店的时候并没有形成气候,后来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社区是中国人最为活跃的场所,也是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被普遍认为最具商业价值,但却是大型商业企业的噩梦。如今,占据社区市场的人仍然是数以千万计的小店,那些美容美发、小吃摊、杂货铺、豆腐坊、水果店等等牢牢占据社区商圈的核心,互联网能改变吗?
京东曾经宣称要和社区店建设联盟,从而实现O2O的全国落地和货物的最极速送达,而顺丰更是建设了嘿店将邮局模式开在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据说像拉卡拉也在拉拢社区门店的合作。不过,这些公司的社区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也不十分看好。
互联网公司进入社区,还不如进入农村容易,理由有五:
1、 社区商务的便捷化已经超越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基础商业模式在社区并不比社区店先进
在互联网经济的蓬勃之下,社区商业仍然比大型商场更具有抵抗力,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拥有电子商务无法比拟的体验感,而且这些资源信任度高、稳定,换句话说,客户黏性也高。我们不能因为社区的角色比较小就轻视社会商业模式,实际上,世界上最先进的营销模式并不在那些高大上的跨国公司,而是社区店。
互联网的商业确实比较便捷,但那是与天南海北的大商业相比,如果和社区店的灵活来比较,互联网公司的宣扬那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社区店过时的东西,社区店不仅不落后,而是更先进。
2、社区有自己独立的社交关系,这种社交关系是天然的是牢固的,远远比互联网工具建立的社交关系更具有生命力,互联网的特征是把天涯若比邻,而社区不需要,因为社区有感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感情是社区店最大的优势。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店扎根于社区,天天与左邻右舍见面,自然有亲近感。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生活及购物习惯,掌握社区居民的家庭基本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市场调研,定期分析居民的购买行为变化,从商品准备、服务内涵予以满足,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增加畅销商品,真诚留住顾客,使他们更加忠诚。这是社区店的优势,互联网公司的任何社交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3、线上线下的O2O在社区内部的作用甚微,O2O并不是为社区准备的,把O2O想象成社区服务是对O2O的误解与乱用。
O2O是用来解决渠道融合的,而非对准实体店,特别是对准社区店。不管是原来我们说的所谓正向O2O还是现在一些人忽悠的反向O2O,在线下捕捉到消费者,在线上实现交易闭环,还是客源是商家在线上捕捉到,随后延伸到线下完成了交易,对于社区商务而言都是多此一举。几步路,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岂不更方便。
4、电商的发展之下,社区店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如今互联网企业的强行进入,等于是再次强拆既定格局,难度可想而知。
电商迅猛发展之时,实体零售业遭遇了冲击,大型商场受到直接影响,而在电商与商业综合体的双重夹击之下,社区店的业态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经过市场的筛选淘汰,如今,便民的体验型消费逐步占据主力。
紧随火热商机而来的,是业态的重复与混乱,由于未加筛选与引导,小区内出现很多类同的店铺,而一些功能性强的店铺无法承担水涨船高的费用,转而退租于外围。纵观店铺流转,小吃店是长盛不衰的,一些特色连锁店如水果店、快餐店开始以社区店模式繁衍,像裁缝店、理发店、房产中介等也会在流转中存留下来。
网购是业主闲暇时去买各种零售物品等,而社区商品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倾向。据研究,目前,社区店主要有教育、电讯网络、餐饮、美容美发、药店、便利超市等,以体验及便民为主。尽管大部分社区店与网购产品重合较少,但电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区店的经营,比如,服装店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关门歇业日渐稀少。
5、社区店有自己的成功秘诀,可以借助互联网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仍然是社区的营销生存状态,互联网企业要想取而代之或彻底改变其业态,还没有到时候。
有人总结了要想成功开好一家社区店,就必须在“八上”下功夫:商圈上:最大程度上靠近社区居民;便利上:品种集中,购物时间短;时间上:营业时间较长(15小时以上);服务上:更加人性化,成为社区服务中心,为顾客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定位上:针对不同商圈、人群,进行不同的商品组合,符合区域居民消费习惯、特点;价格上:物有所值,质价相符;实在、实惠,不高于竞争店;不过多追求惊爆、特价。质量上:由完整的质量体系进行管控,落实好销售各环节、关键点。追求持久利益,视质量为生命;营销上:融入亲情、友情、邻里之情,尽管社区店具有许多便利店特点,但决不能简单等同于便利店。
不少公司正在为小区业主构想的一个画面,通过一款App或者一个平台,将这些和社区有关的“衣食住行”都绑定在一起,你觉得会比以上的“八上”更具有竞争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