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春芳 孙长华 时间:2014-01-04
  (3)实支率指标:通过实际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与计划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之比,反映支付水平的高低情况。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费用实支率=社会保险费用实际支付额/社会保险费用计划支付额×100%。 
  (二)主要定性指标 
  1.给付对象的真实性情况,反映领取社会保险金的单位人员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并符合领取条件,有无虚报、冒领行为。 
  2.给付水平情况,反映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支付范围。 
  3.信息获取情况,反映参保单位和个人是否能够随时获得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基金管理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4.参保对象满意度情况,反映参保对象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否满意、满意的程度如何,以及满意群体在参保总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5.社会保险金发放及时情况,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是否及时准确足额发放社会保险金,有无拖欠、截留现象。 
  (三)进行总体绩效评价 
  首先,选取参照值,可采用同等社会经济水平其他地区社会保险金管理部门的绩效标准、本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绩效的历史水平或预算计划的理想水平等作为参照。其次给各绩效评价指标打分,根据各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权重比,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最终绩效得分。最后,汇总计算总体绩效得分,评价总体绩效水平。
  四、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面临的难题 
   
  1.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保险基金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评价不能停留在经济效益指标,应注重社会效益方面。而社会效益是很难用简单的数据来直观表示,许多通过民意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偶然性。这就造成评价指标很难量化,指标体系难以建立,很难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2.受制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特点。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法定性,基金本身可以调控的余地不大。如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按规定只能存定期或购买国债,使得基金增值的空间非常有限,审计进行绩效评价失去了目标和抓手,提出审计建议具有一定难度。 
  3.审计获取和分析数据口径不统一。绩效审计需要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数据进行分析,但目前与社会保险基金相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各自的统计口径不统一,审计很难对此加以判断并予以取舍。审计对此同类数据无法进行准确对比,削弱了绩效审计分析的力度。 
  4.审计人员能力水平还未完全适应。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具有各种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参与,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法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方面的人才,而现今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以财会专业为主,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审计显得力不从心,站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一些宏观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显得勉为其难。 
   
  五、破解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难题的对策 
   
  社会保险基金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加强绩效分析,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康高效向前发展。 
  1.收集、研究、分析绩效审计涉及的资料。包括国家社会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基金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制度、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基金征缴和发放的计算机联网制度等。研究分析基金管理运营中的薄弱环节,判断制度不健全可能产生的漏洞。对基金的会计报表、统计报表上涉及的一些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注重社会效益指标的分析与评价,特别是民意调查、走访座谈对象的选取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覆盖面,问题的提出要切合实际。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相关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提出总体规划要求,以便于分析对比。 
  2.做好两个结合,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关口,通过计算机联网系统,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连续跟踪监控。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相结合。深入基层进行延伸,采取座谈、调查表等方式,发现面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财政同级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成果,多角度观察审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状况。 
  3.严格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变革,国家审计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依靠审计规范化和审计质量控制,保证每一项审计都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步骤、程序、质量去实施,规范审计行为,严格依法审计,减少审计风险,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力度。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通过组织培训、开展自学等办法,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各种现代经济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的最新发展态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真正使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能够站在较高层次从管理、制度和体制等方面发现和揭露问题,查找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向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 
  [2] 审计署.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审社发[2007]30号)[S]. 
  [3] 国务院. 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S].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