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与审计风险控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晓燕 时间:2014-01-04
  【文章摘要】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过度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很容易变质为会计舞弊,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需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正确认识盈余管理动机、方法以及披露,控制审计风险。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最终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过度盈余管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很容易变质为会计舞弊,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予以关注,说明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为了控制审计风险,也需要对盈余管理加以关注。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审计风险控制。 
  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 
  盈余管理的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配个增发资格线,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二是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管理者为避免债务契约、在代理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为了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树立公司形象,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审计的计划阶段,通过如企业内部访问、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以及当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了解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变动的可能性,了解被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情况及其财务状况等的基本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确定固有风险的高低,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方法与审计风险控制。 
  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由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具体方法有: 
  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就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制定更高的“门槛”,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的成本很低,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其本身的局限性使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成为可能。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应计项目的确认的难度增加,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