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意义何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4-01-04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结构的影响审计理论结构与其他学科理论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有: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一日千里发展着的信息技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诉讼风险环境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均会对审计理论结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全球化,包括资本利率、货币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的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淘汰的加速。这些全球性环境因素,对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本、利润均会发生巨大影响,而作为鉴证、评价、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必然在其本质、目的、假设、概念及标准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审计的理论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市场、企业经营方式和产品的更新、人们的消费及储蓄方式,也改变着审计本身,即审计工作的电脑化。时至今日,审计工作中收集、分析、抽样、判断和报告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利用计算机制订审计计划,储存工作底稿,而且可进行实时审计,保证客户的系统产生可靠的实时信息,同时可监控企业的经济业务,找出与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审计软件的智能化将会实现,这就可减轻或替代审计师的劳动。
同时借助发达的信用卡金融工具和网络保密及识别技术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活动,已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根据某种要求,立即执行某种任务,建立或解除某种人事或商务关系,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从而对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必然推动审计技术方法的革命,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结构。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审计。作为职业工作者的注册会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中,一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转化为实在的风险,从而引起诉讼。以西方国家的注册会计师为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涉嫌的诉讼案例已成千上万,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人了诉讼“爆炸”时期。仅1993年,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在法律诉讼及赔偿方面的费用就占总收人的19%。在中国,近10年来,先后发生的涉及审计诉讼的重大事件主要有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山东“石油大明”事件、海南“琼民源”、四川“红光”和“东方锅炉”事件、甘肃的“银广夏”事件等。在验资业务方面,“全国已发生验资业务诉讼案件多达500余起,并仍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例都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或经济责任,为此,已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或受处罚。这说明诉讼风险对审计已产生重大影响,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环境之中。注册会计师界也因势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种新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审计模式、方法或程序的采用,无不是职业界因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审计环境而作出的反应。除上述各种主要审计环境外,审计还受到哲学、政治制度、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置于审计环境中进行考察。近几年来,国际及我国的审计学术界都开始重视审计环境问题。中国审计学会曾把审计环境问题列为专题进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蔡春博士撰写的《审计理论结构》论文中着重阐述了环境对审计理论的影响;胡春元的博士论文《审计风险研究》也强调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诸要素的关系。
三、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前已述及,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和弗林特分别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中,均以审计本质与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结构模式。这里拟对审计本质在结构中的地位进行论述。审计本质是一定社会环境或条件下,审计在达到审计目标、实现其职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反映了社会对审计的客观要求,是人们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对审计的认识。由于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观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异,所以审计本质的理论从传统的查账论发展为信息论、代理论、保险论。传统的查账论只反映审计工作活动的特征,未能反映审计的社会需求,也没有把审计置于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所以查账论不能反映审计的本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审计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信息论是其中的一种。以信息论为主导的审计本质理论认为经过审计后的信息,可提高其可信性,可使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代理论认为: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两权分离的深人发展,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必然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为了促使股东和管理人员利益最大化,就产生了股东(委托人)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人员(代理人)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而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鉴定其业绩报告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于是,代理论便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认为,审计既代表财产所有者又代表财产经营者,它是两者的共同需求,审计的作用在于可促进股东利益和公司管理人员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着的职业风险日益严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期望把企业的财务报告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并愿意从自己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并把这部分审计费用视为保险费用。如果发生审计失职或疏漏而造成损失,审计人员依法就负有责任进行赔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审计本质被视为一种保险行为,因而称为审计本质的保险论。以上所述的审计本质的信息论、代理论和保险论都是与社会客观环境相联系,把审计置于社会结构中作考察。只是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尽管审计本质可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弗林特称,“作为一种近乎普遍的真理,凡是在审计的地方,必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关系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我们认为,社会经济是复杂的、多样的、经常变化的,作为审计本质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应该应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结构论的方法,把各种审计本质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问题
1.审计目标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系统要求的反应,也是审计系统满足审计环境的要求标准。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也即审计目标的提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不能超越审计本质来随意构建。所以,不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就无法理解现代审计包括从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到政府审计,从财务合规性审计到管理审计的全部发展过程。正是因为需要评价的受托经管责任范围的扩大,审计目标从合法合规性审计拓展到现在包括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的多维审计目标体系。同时尽管审计目标响应审计环境的要求,作了扩展,然而这些目标均未偏离审计作为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这一本质。“传统财务审计是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管理审计是审核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过程及结果。”与汤姆•李和弗林特不同,我们认为,审计目标受制于审计本质,列为第二层次。审计目标是一多维的目标体系,可分解为财务审计目标、管理审计目标等。财务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查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等;管理审计目标可进一步分解为评价企业管理部门、公共事业部门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等。这些目标指导、制约和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因素。
2.审计假设与审计理论结构的关系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与审计概念及审计准则等要素的中介。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来构建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把审计假设作为论证指导其他要素的基础,如莫茨及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就是把审计假设列为审计理论诸要素之首的;尚德尔也是以审计假设为基础构建审计理沦结构的。我们认为,审计假设确实是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但应该是列于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之后的一个层次,因为是不可能依据审计假设来推导审计本质及审计目标的,如把它置于第一层次,就本末倒置,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
五、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中,理论界一直期望并努力要能形成几种统一的理论,并且_,这些地理论要能为日益发展着的审计实务提供一个有效而强有力的依据。如果我们不从日益变迁的社会经代写论文济权责结构、商业环境、科学技术条件出发,我们就不能诊释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要顺应审计环境的变迁而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变革我们的理念。
这里应该指出三点:其一,框架中各个要素虽有主次之分,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的结构系统;其二,各个因素及整个结构系统受到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化、法律、科学发展、相关知识(会计、统计、数学、方法论等)的影响;其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框架中各因素的内容及因素层次会发生变化。所以审计理论结构是发展的、变化的,需要审计学术界进行不懈的研究、思考来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