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有感
二、强化三种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围绕提升审计队伍素质和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中大力强化三种意识的教育,推动了工作创新,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1.审计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责任制度,要求专兼职审计人员要坚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搞形式、走过场。要明确一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同志主要负责内审工作。实行财务处长协调、主审负责、内审人员参与审计的管理模式。坚持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由主审与参审人员对审计文书共同负责,财务处长负责复核,分管领导审核批准。
2.审计规范意识。近年来,审计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严格按照内部审计法规准则要求,从确定审计事项、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发送审计通知书开始到提出审计建议等,每一个环节都坚持按规范操作,全面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对审计档案严格执行一事一档,做到资料齐全、档案装订顺序正确、编码、档案目录和纸张规格符合规定,每个审计事项完毕及时整理和建档,规范审计档案管理。
3.审计服务意识。加强专项审计与审计调研,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围绕中心工作以及当前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先后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基建修缮工程、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等方面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探索新的思路。
三、履行职能,做好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1.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按照“严格高校收费管理,稳定收费标准”的要求,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面向学生收费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控制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学院财务处每年向教代会报告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审计处为抓好财务收支审计,健全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每年对学院、后勤公司、产业公司财务认真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确保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积极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并对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了会计委派制。从而规范了教育收费管理,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
2.加强基建(修缮)项目管理和审计。学院科学合理地制定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及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勤俭办教育的精神,控制建设成本。成立由后勤主管领导、基建、财务、审计部门组成的基建小组,坚持基建(修缮)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和按规定报批制度,新上项目或项目内容的变更必须经集体决策。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学院内部各项管理和监督制度。审计处实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学院节省大量资金。
3.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合力,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09年4月份我院中层干部调整,纪委针对12名新提拔的中层干部组织了党纪政纪法规考试,纪委书记分别与新提拔的同志进行了任职前廉政谈话,亲自上党课,对35名中层干部进行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
四、建立跟踪机制,加强对内审结果的运用
近年来,我们在全院内审工作中把注重审计结果的利用,作为检验内审工作实效的一个重点。
1.建立跟踪机制,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我们在全院强调严格执行审计结果落实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要对照审计结果逐条逐项落实整改,及时向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执行情况,通过审计整改推动工作进步。为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落实了责任制,其次严格做到需落实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切实合规可行,利于审计对象整改落实,达到审计目的;加强跟踪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到位情况及其整改效果。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对上年度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落实上年审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