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分析
[论文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舞弊
[论文摘 要]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包括领导不重视、内控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分工和授权等。本文认为,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从明确产权关系、优化内控环境、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由单位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共同实施并遵守的,应用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为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实现企业基本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障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组织机构高效运行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上,而忽视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一般归国家所有,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防范组织机构中的内部人员舞弊问题,则势必会对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失。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同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是在设置的系统性方面还是在执行的力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政府机关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缺乏强有力的监控体系,因此近几年我国事业单位成为贪污腐败的重发区。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强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小型事业单位,往往并没有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主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主观上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仅是在企业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一些单位领导甚至不知道内部控制制度为何物。事业单位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企业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不少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还是采取领导“一言堂”的管理体制,对主管领导的管理权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监督,一旦主管领导的工作思路、作风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整个单位出现问题。
(2) 具体业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分工和授权。分工和授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在其他内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仅靠严格的分工和授权也可以将多数可能发生的错误或舞弊在事件发生的初期进行处理。但在多起由审计部门发现的事业单位舞弊案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涉及舞弊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现金、银行存款、贵重物品的业务处理上缺乏必要的分工和授权。出纳人员兼会计,资产保管人员兼记录的现象比较常见,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职能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缺乏分权的关键岗位的经办人员可以轻易地挪用、贪污单位的资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生的2.2亿元舞弊案,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职务分工而造成的,如果基金会严格执行出纳和会计人员的分权制,那么这起长达8年之久的舞弊完全可以避免。
(3) 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组织目标,防止以及应对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外事项的保障。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普遍不成体系,内控的关键环节或关键活动缺失,起不到保障的作用。在外部人员对一些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相关部门甚至拿不出完整的内控规范。2010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在企业中建立起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我国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复杂,国际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没有先进的内控经验可以借鉴,至今尚未建立起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2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1) 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基础,基于产权关系而产生的制衡关系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我国事业单位种类众多,数量上则是国家机关的数十倍之多,为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几年我国正逐步加大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2010年也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年。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在对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相关资产进行确权,明晰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对象,以明确资产的增值保值责任。对于符合企业特征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2) 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环境定义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内容是内部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精神层面。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参照《基本规范》的内容并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加强对单位内部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增加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动性;② 加强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经营文化,从而增加单位的凝聚力以及从业人员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度;③ 制定符合事业单位特征的人力资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