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特派办如何开展行政事业审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时间:2014-01-04

 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金审工程”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范围,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目前金审二期工程已进行了验收,各项建设成果已逐步转化为审计能力。审计信息化的框架基本确立,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计算机审计经验愈加丰富、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有机融合逐步加强,在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为审计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那么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审计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派办行政事业审计,主要包括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上下联动项目、中央所属驻地方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财务收支、审计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管理的教科文卫专项资金、负责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等职能。从其近年来的项目安排情况看,具有非连贯性、分散性、广覆盖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化条件下项目实施的难度。深入思考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实现数字化行政事业审计,是特派办行政事业审计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数字化行政事业审计的必要性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出路在于数字化。在信息化下条件开展数字化行政事业审计是行政事业审计发展的必然。

  第一,是外部审计环境所迫。随着国家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落实和被审计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行政事业审计面临的审计环境经历了从手工处理,到部分信息化处理,再到全面信息化处理、全面数字化的过程。目前,驻地方中央单位也都在信息化的过程之中,有些单位甚至比我们的信息化条件要好很多,水平要高很多,运用的面要广很多,如驻地方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国检系统、边防系统、测绘系统等单位。被审计单位新的信息技术的采用,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数据量的急剧增长,要求我们审计机关所掌握的技术、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须与之处于同一个量级甚至高于它,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

  第二,是审计署内在审计任务所要求的。近几年审计署安排的大项目和全国性的项目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如地债审计、社保资金审计等,不但被审计单位的数量众多,而且数据量巨大,单靠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已经无法完成审计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信息技术,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5个月时间内核查三类债务数目达到187万笔,涉及8.6万个相关部门单位、37万个项目,没有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的分析工具,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是无法想象的。而1998年全国粮食财务挂账清查审计,审计总金额2700多亿元,因为只能靠手工来做,动用了5.7万人用9个多月才完成。

  第三,也是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在信息化背景下,发挥职责,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只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方式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刘审计长说:没有信息化,我们的能力、效率以及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就要大打折扣。可以说,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所以,必须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才能实现数字化行政事业审计的发展。

  二、如何实现数字化行政事业审计

  将信息化运用于行政事业审计,其强大的系统运算、管理功能可以加大审计的力度、深度、进度,由此提高审计人员执行水平。

  第一,促进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建设是数据保证。

  数字化审计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有可供进行审计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目前行政事业审计具有配合审计署总体审计、项目较小、项目点分散、资金量小、信息系统应用不完全等不利于开展数字化审计的特点。如何促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审计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审计,促进其完善和发展,才能实现数字化审计的目的。

  因此,在每次审计过程中,增加信息系统审计,既能拓展审计思路,又能充实审计报告;既能促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也能为后续的行政事业审计打下基础。

  第二,扩大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建设是前景。

  行政事业审计点广面散,如何能有效的结合项目特点,推进数据库建设,是特派办甚至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如何完善被审单位数据库,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整理、积累以往审计项目的数据资源,对以往审计项目中取得的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按照项目类别对审计数据进行归集,逐步完善数据库。这就需要在项目审计期间将数据收集、积累、整理工作作为一项内部制度确定下来,并能持续执行。二是通过审计署或特派办与相关地方的部门进行联系、协商,争取支持,取得业务数据资源,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确保数据能够及时更新。

  第三,运用成熟技术和新技术,开展数据分析是突破点。

  通过审计数据分析,才能把握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筛选审计问题线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目前,审计人员常用SQLServer、Access、Excel等通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财务数据及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查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重视财务数据与相关业务数据的对比分析。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初级阶段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财务数据来源于相关的业务数据,是对业务活动的反映,只有重视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对比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线索。还可以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中尝试运用新的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