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特派办如何开展行政事业审计
第四,在审计项目中全员全过程使用AO是途径。
要求主审及所有审计人员从建立项目、审计事项管理、审计人员分工到审计底稿的撰写,再到最后的审计资料归档,全部在AO系统中完成,以实现审计过程的规范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数据量非常适合在AO系统中下载分析,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下载到AO系统中,力争每位审计人员都能利用AO系统查阅电子账,进行账表分析、数据检索、金额汇总,提高审计效率。
第五,编写计算机案例是提升。
重视计算机审计案例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行政事业审计在AO应用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上予以人力、技术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寻求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
编写计算机案例的过程,也是对AO应用规范化检验的过程,也是对计算机审计创新的总结,因此针对项目特点,编写计算机案例,是对项目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的总结,也能总结中发现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第六,加强计算机技能培训是人才保证。
审计信息化工作能否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通过不断加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和技能培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是信息化人才快速成长。因此,通过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实用案例教学、计算机中级培训和后续培训等方式,培训计算机领域新的技术以及审计中亟需增强的专业能力。
三、信息化条件下行政事业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只有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研究性审计并重,着力探索创新,才能不断探索行政事业审计的新领域和新方向,才能为审计业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提升审计成果和水平。
第一,计算机审计向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渗透。
随着审计力度的加大,通过财务数据直接发现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行政事业审计应该愈来愈关注业务数据,到业务层面查找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生业务数据的核心技术处理环节,计算机审计向业务技术领域渗透,注重到最底层面去查找问题。
第二,计算机审计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领域拓展。
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不仅关注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并且逐步加大了对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力度,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在实践中注重将计算机审计向管理领域拓展,研究和评估信息系统能否有效满足管理需要,以促进完善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预防性的 “免疫系统”功能。
第三,计算机审计向行业应用的新技术领域探索。
IT技术应用派生出很多新的技术领域,在多个行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等等。如南京办、西安办等注重研究被审计单位及行业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并探索运用于审计,注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第四,计算机审计向前沿技术领域迈进。
计算机审计科学发展,前沿技术研究是保障。近年来,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单位部署应用了国际先进的ERP系统。但目前ERP仍然是审计盲区,审计人员往往只能“绕着走”,再次面临“看不懂帐”的困难,对ERP环境下的审计开展研究势在必行。
第五,计算机审计向政府信息化工程领域推进。
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建设投资逐年加大。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将信息化从审计手段转变为目标,积极探索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审计方式方法,尝试将计算机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将信息系统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建设审计有机结合,探索计算机审计新领域。
行政事业审计的信息化,以及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数字化,不仅面临基础薄弱的特点,更要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如何创新思维,找到突破点,并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迎难而上,硬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