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思考
二、把握关键点,写好审计报告
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审计机关向政府、人大和社会报告、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两个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成果的转化。因此,要精心写好两个报告,着力提高报告的实用性。
(一)充分体现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原则。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坚持讲实情,说实话,报实帐。只要是审计查出的问题,都要原汁原味向政府报告,不搞私下交易,不隐瞒消化,充分反映审计成果。在揭露问题上,注意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屡查屡犯的单位,该曝光的要曝光,该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的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报告内容力求重点突出,准确无误,依据充分,措辞得当。
(二)务必讲求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报告反映的审计内容要全面,指出的问题要符合实际,分析原因要深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切实可行。两个报告,不仅要反映财税、国库及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情况,还应包括各种专项资金及行业审计情况。首先要夯实报告基础,保证报告有比较翔实的内容,并能抓准问题的实质进行反映。其次要根据审计查明的情况和问题,注意选择财税管理中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开展综合分析,从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透彻,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着力增强报告的可读性。要结合实际,改进报告结构,在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通俗性上下功夫。两个报告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因此,报告要以能让非专业人员看懂为原则,在写作上尽可能做到文字精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读报告者一目了然。同时立足高起点,从审计角色转换到领导角色上来,力争使报告在扩大审计影响、服务领导宏观决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抓住着力点,转化审计成果
国家审计工作,分析、揭露问题是手段,促进规范管理是目的。要运用多种方式,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途径,全面转化审计成果。
一方面,要跟踪整改,督促落实,不断提高审计的有效性。朱总理指出:“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纠正,督促整改落实,向人大、政府报告上年度查出的问题及作出的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不可缺少的程序。一要抓住预算执行中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和危害大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二要对领导批示的问题迅速组织力量,全面了解整改落实情况,做到快跟踪、快督办、快纠正、快反馈,确保领导批示认真落实。三要在对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督促纠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督促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促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上。对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已移交的案件,要采取建立案件移交、跟踪查处等措施,一抓到底,确保问题的全面整改,扩大预算审计工作的成果。
另一方面,要经常开展工作研究,努力提高审计执法水平。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一项宏观性非常强的工作,其职责与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宏观的水平上。如何使预算执行审计在宏观调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善于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总结。通过回顾总结,把在实践中摸索的审计方法和基本经验归纳出来,经过研究探讨,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审计执法工作的调研。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相应对原财政核算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了政府采购,这些变革无疑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审计工作如何与之相适应?如何进行审计监督?面临新的形势,审计机关应经常开展财政政策、审计执法策略、审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求的、更为科学的审计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执法环境。再就是要注重提升审计信息层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面大,范围广,涉及多个行业方方面面的问题,单纯靠两个报告向政府、人大领导反映审计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审计信息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如审计调研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法律法规、被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整改取得好的效果以及经验和作法等等,通过审计分析、归纳、整理后,以审计信息的方式向领导反馈,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巩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