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成本会计 核算流程 仿真实训
[论文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且注重实务操作。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通过“仿真实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在制造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确,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并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过程又是枯燥、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分配方法、大量的计算公式感到“力不从心”。就业后,从学生反映情况看,学生到单位后感觉“实际用的和学的不一样”。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成本会计”授课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本或参考书版本多,内容大同小异。在企业,成本会计属对内会计,不对外公开,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只作了一些规范要求,企业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不相同,成本核算方法也不相同。成本会计教材是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后,把实际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大部分成本会计书籍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进行编排的,包括:(1)总论;(2)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3)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4)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5)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6)生产损失的归集和分配;(7)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8)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9)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10)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11)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12)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无论是学生使用的课本还是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描述的成本核算方法几乎千篇一律,这就容易使学生造成错觉,感到成本核算无论在什么企业都是相似的或相同的。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过于规范化,而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较多,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即使同一种产品若需多步骤完成,在不同的步骤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需要。
2.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区分。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对于上述分配方法,学生除约当产量法中对“约当产量”感到不好理解与计算外,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则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学生容易张冠李戴导致计算错误。
3.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成本会计又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成本会计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成本核算,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校开设了“成本会计实验”,但往往是资料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原始凭证得到的数据往往直接给出,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总是在模仿教师讲授的步骤,反复进行核算程序的演练。学生到就业单位,感觉什么也会,又觉得无从下手,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课件多,使用效果不佳。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课本的选择尤为重要。虽然市场上成本会计教材版本很多,许多教材附有电子课件,但课件内容单薄,几乎是教材的“缩影”,作用不大。许多高校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制作课件,但由于成本会计涉及的计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课件仅把计算公式和过程表现出来,不能实现过程与数据形象的统一,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不便,教学效果不佳。
5.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授课不生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师大部分是从课堂走上讲台,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或网络,授课时“照本宣科”,侧重于数据的计算与账务处理,很难把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授课不生动,影响课堂效果。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1.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企业成本核算不尽相同,教师在授课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到管理完善的工厂参观学习,让学生看明白一件完整产品是怎样从原材料成为产成品的,了解分步生产、分批生产是怎么回事。进入工厂前,为防止“走过场”,教师应编写好指导手册,让学生明白该注意看什么;若条件不允许,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有关成本岗位责任的资料,结合有关生产影像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促使学生了解工作职责,加强责任心,同时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仿真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讲授,学生已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为成本会计“仿真实训”奠定了基础。所谓“仿真实训”,就是找一家典型企业,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把企业某一期间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原始凭证“复制”出来,也可以适当加工整理,在讲授“成本会计”时,介绍企业情况,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仓库保管员、领料员、填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登记账簿的会计人员;让学生明确材料收入、发出的流程,从原始凭证“读”出内容,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成本、费用账簿,并对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途径,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题量可以不大,计算不要太繁琐,重在体现工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克服到企业后感到“很手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