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艳红 时间:2014-01-03
      [摘要]“成本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大部分学生学成就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成本核算。这门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理解透了后,方能正确的进行实务操作。这就希望我们的教学者能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通过“仿真实训”,用实例讲解理论,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仿真教学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实践 成本核算
  
  引言
  “成本会计学”是财会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大部分学生学成就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本课程理论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但要教学过程中又难以实践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者能用实例讲解理论,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成本核算过程是枯燥、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分配方法、大量的计算公式感到“力不从心”。就业后,学生大多反映 “实际用的和学的不一样”。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成本会计”授课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以让学生接受的原因
  1.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空洞,学生不理解数据的来由,就单纯的计算,单纯的照着成本会计的一般的核算过程来,收集费用,分配费用,然后在分配费用过程中选择分配归集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等等,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老师说,什么样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他们靠死记,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企业用分批法,那个企业用品种法。由于书本上分配方法,费用归集方法各种各样,很多方法又是相似的,导致他们混乱了,一本书学完后,脑袋里有了很多种方法,可是确不知道何时用,怎么用,一到企业,更是慌了,甚至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一个核算过程中只要用一种方法的,却同时出现了好几种方法的现象。
  2.教学过程中理论多,实践少。财会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成本会计又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成本核算,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校开设了“成本会计实验”,但往往是资料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原始凭证得到的数据往往直接给出,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总是在模仿教师讲授的步骤,反复进行核算程序的演练。学生到就业单位,感觉什么也会,又觉得无从下手,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年成本会计的教学和我几年在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经验我认识到,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我们大多数的成本会计实验都缺乏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中。学生没有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就很难切身的了解这个实例企业的工作环境,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不了解这些,学生就没办法切身的去为这个企业想,为什么它要选用这个成本核算方法,这样核算有什么好处,避免了什么坏处,核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细节,要如何完善?这导致学生一套实验做完后,只是将课本上的核算方法及公司套用了一下,根本起不到锻炼他们思路的作用。笔者在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能快的上手,我的工作心得是,思路比较清晰。每个企业的成本核算思路都大相径庭。
  3.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现代化现代教师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都是统一的电子教学课件,大版版的数字计算,公式选用,案例分析都是用PPT的形式给我们的学生看,导致理论及公式更是生硬,课堂毫无生气,教师没有主动带着学生跟着他的思路走,甚至教师本身都没有思路,照本宣科。
  4.教师本身缺乏成本会计工作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现代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课堂走上讲台,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或网络,授课时“照本宣科”,侧重于数据的计算与账务处理,很难把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授课不生动,影响课堂效果。就算把这些教师放到企业里去做学生未来要做的活,他们都不一定做得好,一份工作,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做好呢,显然我们的教师是很有必要先去参加真正的实践,再回来教学的。这样才能讲得让学生信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