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
【摘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普及与推广。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与发展过程中,许多会计前辈与学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环境等的不同,各国对管理会计发展的阶段划分存在差异。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会计发展存在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会计工具,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开展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是我国管理会计走向国际,并发挥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动态; 评析
时至今日,各国学者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理解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真实、完整的管理会计模式,从而对历史的和国际间的管理会计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困难重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区别特征是: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与环境的要求非常紧密,当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的专用性越强时,其局部或全面推广的风险,如错误的含量也就越高。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及不同时期的特征,客观地加以评析,才能有效地降低管理会计成果的“误差”,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导入与发展
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开展系统研究的时间较短,大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会计界前辈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如曹冈(1981)、陈元燮(1982)、杨继良(1982)、余绪缨(1983)、杨时展(1983)、杨纪琬(1984)、李天民(1984)等在当时陆续发表过一些相关的论文或文章,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反观目前国内林林总总的管理会计教材,似乎能给人深刻影响的,还是我国会计前辈们留下的保贵“财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当时著名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管理会计教材①,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相隔不久,著名的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应中央电大的邀请,适应中央电大经济类专业教学的需要编写并出版了一部管理会计教材②,其发行量居全国之首,为中国会计界(管理界)人士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③。其他的前辈也留有大量的代表作,譬如,汪家佑、费文星、温坤、林万祥、欧阳清、易庭源、王文彬等。据此推断,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历史不过20多年,正因为历史短暂,所以目前对许多问题尚无定论④。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的一些管理会计专著开始问世,较有影响的专著有李天民的《管理会计研究》,孟焰的《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陈胜群的《现代成本管理》,等等。此外,2002年分别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一套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成果,其中有一部分(系列)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如《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等。
自我国恢复学位以来,国内具有培养会计学博士资格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始招收会计学博士生,并开始以“管理会计”为方向鼓励学生撰写博士论文,孟焰博士就是当时较早以管理会计为选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之一。目前,“管理会计”已经成为高校及研究机构在会计专业上常设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以说,这些学校及研究机构是管理会计导入与发展的主力军。经过30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已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只要有一种新的管理会计工具(或理论)出现,无论它在世界的那个国家(当然主要是欧美与日本),我国的学者就会很快将其介绍到国内来,并且有机地将其与本国的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并尽可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成果,如邯钢经验等⑤,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已经或正在诸如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战略预算管理等领域展开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及其《会计研究》杂志社在管理会计的导入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领导及推动的作用,如在中国会计学会下面成立了管理会计研究机构,并定期组织开展管理会计问题的讨论,《会计研究》杂志还多次就“成本与管理会计”开辟专栏发表国内外学者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如“金蝶杯”等管理会计征文活动等),极大地调动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积极性⑥。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划分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各国在总结自身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时,往往由于“依附”的条件有别,而展现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一)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认识
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阶段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观点。管理会计学科的阶段划分通常有三种方式:以工具或方法为依据;以理论学派的形成为依据;以时期为依据。尽管前两种的划分依据,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更强,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推广与应用的历史较短,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阶段的划分大都以“世纪”为单位,进行笼统的划分,创新性不强。
胡玉明在其《高级管理会计》(2005年版)一书中,用了两章的篇幅(第1与第2章),就管理会计的阶段性特征作了阐述。这种论述也可以从余绪缨和毛付根等厦大教授的著作及文章中观察与体会出来⑦。对于“20世纪管理会计”发展,他们认为: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围绕公司制度建设、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推进而同步发展的,具有“共融性”的特征。从表象上看,管理会计是在与财务会计的“同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是成本会计,因为成本会计既是管理会计的前身,又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中介。这种解释似乎可以说明,为什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之间具有较多交叉性问题存在的原因⑧。
对于“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他们认为: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氛围已越来越明显,国际化、金融化、知识化、信息化已扑面而来。本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将是以核心竞争力培植为特征的发展。这种认识是基于管理学派的能力理论而延伸得来的。但是,这种理论目前也受到挑战。中文版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有过一篇文章,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业绩较为逊色的公司在战略思维上往往被一种思想所支配,即务必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增长的公司对于赶超或打败对手并不感兴趣。相反,它们通过利用“价值创新”这一种战略逻辑,大力拓展行业的边界,让竞争对手变得无关紧要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人员不再独立拥有会计系统的全部设计权。工程师和经营管理者等的共同参与将是本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会计实务部门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不断提升。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交融开始增强。即有时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转化为了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而有时,一些管理会计的创新内容却是从财务会计的实践中萌生出来的。譬如:1.适应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增值会计有可能转化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2.适应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会计可能转化为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3.适应表外信息披露的需求,财务分析将成为财务会计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企业集群、物流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财务会计对供应链会计、碳会计等提出了进一步控制与监督的需求,进而为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范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