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的运用
摘要: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含义,其次论述其在资本保全、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等方面的优越性,然后以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润表等为例叙述了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之后指出了公允价值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全成熟、理论框架不足、易给关联交易提供操作之便等方面应用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实践;计量属性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在这套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亮点是引进了公允价值,使得国内更多的企业有了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机会。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可见,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优越性
1.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价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成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2.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能很好的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3.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1.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运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及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2.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