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负商誉会计处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4-01-03
4、确认为资本公积

第四种方法是将并购成本低于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在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记为权益的增加,等到被并购的资产折旧或出售时,再转入已实现利润的储备金项目。这种直接调整权益将购进的商誉并入到并购方自创商誉中的方法不会虚增利润,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该处理方法认为负商誉是主并企业的自创商誉在收购价格上的体现,而自创商誉又是主并企业在前期经营中累积所致,因此不应在后期分摊。这样做会导致对企业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的计量混为一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确定为资本公积的做法有点类似于财产捐赠,但是并不能确认其捐助人。除了在资产处置当年由于出售价格和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符会带来损益方面的调整外,不会对并购后各期利润产生影响。负商誉直接计人资本公积虽然不会虚增收入,但人为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使企业无法从根本上揭示净资产变动的原因,有悖于经济事实。它忽视了负商誉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太合理。

(二)负商誉优化会计处理

从以上分析发现,常规处理存在较多缺陷,总的来说一般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没有考虑未来盈利能力降低的影响。二是没有考虑隐性负债的影响。例如,中国国有企业,在企业出售时,企业职工安置养老等义务也一并出售,因此,职工安置费用巨大,不可以不考虑。三是没有考虑资产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因素。基于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正,完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处理负商誉,因为在我国企业并购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并购,这些企业一般存在大量的退休员工和冗余人员,这些人员在并购后的安置费用、退休补助等开支都要由购买企业负担,因此,国家会鼓励被购买企业用比企业的公允价值低很多的价格出售企业,这样就出现了很大的差额。对于具有这种情况的企业并购,并购企业可以将其中部分差额作为隐性负债处理,用来在将来产生相关的费用的时候使用,而不是将其冲抵非流动性资产,以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并购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最容易被高估,按直线摊销的方法容易导致配比不合理的现象。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的可辨认因素之一是由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实,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实又很有可能是长期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原因,也就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都存在着被高估的可能性,那么按公允价值比例分摊应冲减的金额造成固定资产增值部分全额抵销或抵销过度,而同样存在被高估可能性的无形资产增值部分却分文未减少或抵销过少,所以,在摊销时应该先摊销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增值额)的比例摊销负商誉直到等于账面价值,剩余负商誉再依据账面价值按比例摊销。

综上所述,对收购价值低于公允价值的差额,首先扣除隐性负债,然后依据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额按比例抵减长期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至其等于账面价值;其次依据账面价值摊销剩余负商誉,直至长期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为零,如果还有剩余,则计为非常利得。

三、结束语

合并负商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性的概念,国内外对于负商誉的本质和产生原因观点繁多,对其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上还不成熟,但很多人认为负商誉是客观存在的,即在企业并购中,如果购买成本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为负,该差额除去公允价值被高估部分和隐性负债后,剩余的差额即为负商誉,由于交易成本、资金周转、政府干预等因素影响,负商誉客观存在,其实质是投资折价。本文在已有的负商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有关会计理论对负商誉定义、性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对负商誉理论的发展和负商誉会计处理有所帮助。但本文尚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对隐性负债值大小的评估方法与减少公允价值偏差的方法等,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齐春枝.浅析负商誉的本质与会计处理[J].现代商务,2009(20).
2、胡艳荣.负商誉在产权交易中存在的原因及分析[J].商业会计,2009(12).
3、彭慧英,谢思平.负商誉及其会计处理新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王北军,周建文.新会计准则下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探讨[J].商场现代,2009(7).
5、耿菲,杨成文.浅析企业合并中的负商誉问题[J].新会计,2009(1).
6、姜涛,崔乃凤,杨成文.负商誉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5).
7、王杰.负商誉浅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9(5).
8、李利,黄婉婷.新会计准则下商誉相关问题的探析[J].工会博览,2009(3).
9、刘珉璐.浅析企业合并商誉[J].商场现代化,2009(3).
10、闰光荣.新会计准则下负商誉会计处理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