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1-03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 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 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 息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 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 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 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 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 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 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 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 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 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 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 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 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 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 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 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 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