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心理学视角的不良会计行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郜建豪 时间:2014-01-03
后盾,并能鼓舞个体的信心和勇气,唤醒个体的内在潜力,使个体单独不敢做的事情,在群体内就敢做敢为。就会计这个群体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加上群体心理促进效应的影响,对会计造假这类违规事件,每个人大都会服从群体造假行为并感到心安理得,因为大家都在做这类事情。此外会计人员在群体中工作生活,必然会同群体发生着各方面的互动,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希望被群体接纳、承认、信任和尊重,同时还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与感情的满足。而选择从众是会计人员被群体所认同的最容易的方法。反之,会计人员如果不从众将会付出较高的成本,不从众可能影响或威胁到从众群体内现有的各种利益关系。由于不从众者坚持原则,还会失去选择从众所带来的各种利益,这加剧或驱动着会计人员去选择从众行为,而不是去制止不良的会计行为。对会计造假这类违规事件,会计人员不选择从众行为,大都只会带来成本,不能取得利益。
  
  (二)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对于会计违规行为,在会计人员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心理,即陷入了博弈论所描述的“囚徒困境”之中。假设有两名会计人员A和B分别接受到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在这两名会计人员之间有三种策略选择:第一,一个不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另一个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执行的那个会计人员将获取利益或不招致打击报复,不执行的那个会计人员将会面临打击报复并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第二,两个会计人员都不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一起面临打击报复的风险,但拒绝违规指令有助维护会计人员的声誉并且能提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第三,两个会计人员一起执行领导的会计违规指令,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的同时也不会招致打击报复,但要承担职业地位的下降、声誉受损等成本。该博弈如图1—1所示:
  两名会计人员面临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我们逐一分析这四种策略组合:(1)A抵制,B也抵制。此时两人所获支付相等,但这一策略组合处于不稳定状态,因为A若选择“抵制”,B就有了转换策略的诱惑,当B转换策略至“违规”时,其所获得的支付值也将上升;(2)A抵制,B违规。此时B所获支付值大于A所获支付值,这一策略组合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因为A转换策略至违规,其所获支付值也将上升;(3)A违规,B抵制。原理同(2);(4)A与B均违规。此时二人所获支付值相同,A与B都没有转换策略的动机,这种策略组合处于稳定状态,就形成了均衡。由此,我们分析发现,会计人员面临领导的违规指令时,常常背负“别人违规,自己若不违反规则会招致打击报复”的心理压力,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在打击报复的威慑下,常常被会计人员所舍弃,因此,现实中会计人员会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执行会计违规行为。
  
  (三)忠诚心理导致会计心理障碍
  任何人都要与他相联系的个人、上司、下属和组织机构等发生业务或工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提倡和强调团队精神及人际关系重要性的今天,变现为一种亲密的忠诚关系。但这种忠诚关系非常容易演变成为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消极力量,其原因是——忠诚关系意味着对忠诚者有一种保护义务。具体表现为:当会计人员发现与自己有忠诚关系的同事、上司、下属和组织机构等出现会计违规行为时,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使他们不要为会计违规行为而感到太难堪;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有责任保护他们不被解雇。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抵制同事或朋友的不良会计行为时,他们感到自己好像在给别人带来痛苦,这种心理上的反射作用使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痛苦感、罪过感。因此,由这种忠诚关系所产生的责任感、痛苦感和罪过感减弱了会计人员抵制会计行为的正义感。就群体方面来说,由于会计违规行为可能会毁损所属群体的声誉,进而导致群体内所有成员的声誉受到伤害。与群体有关的这种忠诚关系也会降低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因此,抵制会计违规行为容易对群体内的各种忠诚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朋友关系等造成裂痕,招致其他人对抵制行为的憎恨,这种心理大大地削弱了人们抵制会计违规行为的动机。会计人员出于对保持忠诚关系的考虑,对会计违规行为,采用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视而不见;或者即便是抵制,也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违规者的伤害;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为其辩解。
  
  三、不良会计行为的心理学缓解措施
  
  会计行为心理内含了会计行为主体的感情、能力、素质、气质等性格特征和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既决定了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目标,又影响了会计行为主体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行为过程,最终形成不同的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行为目标与会计目标的一致性检验。从会计行为心理、会计行为方式和过程到会计行为结果这一系列的规范程序来看,会计行为心理的主观性、引导性、渗透性都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优化会计行为,必须首先优化会计行为心理。
  
  (一)树立会计道德信念
  会计道德信念是会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会计道德义务和道德理想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会计道德信念表现为坚定地相信会计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坚定地相信按照会计道德原则和会计道德规范行为的正义性。一旦当会计人员树立了会计道德信念时,就能自我调动,自我命令,长期、自觉、全面地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会计行为,从事会计工作。可以说,会计道德信念是会计道德品质的核心。
  
  (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人一旦遭遇不安而引起攻击欲望等本能冲动时,就会在下意识里出现一种反应,以祛除那种冲动来安定心理平衡。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必须有完全改变心境的活动,在自己沉浸在喜悦与快乐中,或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即使在心中有不满或挫折感,也不会失去心理平衡,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知足常乐;时常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加强锻炼,挖掘潜能,自我调控;进行必要的自我暗示,转移自身注意力;保持自我个性,避免挫折,经常疏导积累的压力,一切问题向简单和好的方面去思考等。
  
  (三)正确认识自己
  如果个体不知自己是处于何种心理状态,那么他就可能时常埋怨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已,以致陷入极度不安的深渊里。尤其是在部分中老年会计人员中,有些人常常喜欢一切思想观念都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多次碰钉子后容易诱发神经衰弱。因此,应多作自我分析,正确地认识自身,那么不管遭遇到多么不适应的环境,也能应付自如。
  
  (四)合理对待自身的需求
  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个人需求、文化修养、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目的,人们既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选择目的,目的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人的主观需求对目的形成重要的能动作用。目的表明一种对未来的目标追求与价值的取向,它同个体的主观需求是紧密相关的。再次,会计个体自身需求、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也影响目的的形成,会计人员的需要促使其产生目的的活动。因此,目的作为一种未来的价值取向,与人的需要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去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需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总之,会计是个心理疾病暴发率较高的职业。会计行为主体经常受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刺激,道德良心和法律两难选择的困惑,再加上工作内容的单调无味和个人理想抱负难以实现,如果这样的精神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地释放,容易形成不良会计心理,从而导致不良会计行为。会计人员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和疑虑等,为了预防这种疾病,必须增强会计行为主体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预防机制。因此,矫治不良会计行为,除了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以外,还应分析和研究会计人员的会计心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心理及道德素质,规范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陈作华,会计人员心理与会计违规行为[J],财会通讯,2004,(06)
  [2j李婉莹,会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北方经贸,2007,(02)
  [3]朱峰,会计心理初探,教育财会研究[J],1997,(04)
  [4]李琳,会计造假行为的社会心理学透视[J],财会月刊2006,(07)
  [5]熊振华,会计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6]叶陈刚,程新生,吕斐适,会计伦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