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及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什么是会计学术研究?什么是会计学术期刊?会计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在我国近十年间似乎已成为颇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方面的争议?笔者以为原因主要在于,十年之前我国会计界不太严格地区分“学术”与“专业”、“学术组织”与“专业组织”、“学术性研究”与“政策性研究”、以及“学术期刊”与“专业期刊”等。而在西方国家,上述两两之间都是泾渭分明的,尽管相互之间也存在许多联系与交流。随着最近十年来我国会计学术界与国际会计学术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西方主流的会计学术研究范式逐渐为我国会计学术界(尤其是中青年会计学者)所接受、推崇和传播,实证性的会计学术研究业已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实证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但是,之所以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最近四十年来西方会计学术界最为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无道理的,即实证研究通过利用大样本的实际数据,并运用多元统计等科学分析方法,严谨地检验理论假说是否能够为实际数据所验证。只要样本选取适当,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合理,推理过程严谨,研究结论就具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实证性的会计学术研究是否注定会与会计实践相脱节呢?其实未必。其关键在于研究选题的产生过程。只要研究者能够紧密关注会计实践,并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研究命题,实证性会计学术研究非但不会脱离会计实践,而且完全可以服务于会计政策制定和指导会计实践。例如,当采用实证性会计研究方法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了系统验证之后,会计准则限制企业转回业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就有了比较充分的学术研究证据的支持。类似地,会计学术期刊即便百分之百地刊登实证性会计研究论文,只要选题适当,研究过程严谨,对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同样是可以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由于会计学术研究主流范式的转变,会计学术研究从其形式上看似乎与会计实践渐行渐远了。因此,许多会计实务工作者纷纷反映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看不懂了”,甚至发出了不少批评声,批评会计学术研究脱离会计实践,批评会计期刊发表的论文背离读者(当然主要是指会计实务界的读者)需求。无论这些批评是否合理,但它毕竟反映了会计学术研究与会计实际工作者需求之间距离日渐扩大之事实。
面对上述困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个基本问题:会计学术研究论文是否应该按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需要来写?换言之,会计实务工作者是否应该是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的主要读者?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肯定的回答。似乎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会计学术研究是结合会计实践并服务于会计实践的。这种观点,如果说在过去尚可成立,今天则已难以成立。这并不是说会计学术研究可以脱离会计实践,可以不考虑会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完全不顾及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需求,而是说会计学术研究就其终极目标来说是要服务于会计实践的,但作为一篇具体的会计学术研究论文,往往需要专注于一个“点”,采取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加以系统地验证。也正因如此,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的优劣,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够直接服务于会计实践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应该看其是否能够严谨地验证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说,是否发现或验证了会计实践或相关领域中存在的某一规律性现象。这就意味着,会计学术论文有其自身的评价标准,从而也就未必需要完全符合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口味”。因此,介于会计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会计期刊如何应对,便成了解决上述困惑的关键之所在。令人欣慰的是,《财会通讯》等会计期刊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