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及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以《财会通讯》来说,该刊虽是省级期刊,但在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与其他同类刊物一样,《财会通讯》在没有分别按“综合版”、“学术版”和“理财版”出版之前,如何使刊物发表的文章能够适应不同类别读者的需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如果更多地发表了学术性论文,实务界的读者会觉得远离了他们的需要;如果过少地发表了学术性论文,或者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准不够高,刊物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下降。自从改版之后,上述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综合版面向会计实务工作者,主要刊登偏于会计实务研究的论文,即便是学术论文,也多为偏于会计政策性研究的论文;学术版面向会计理论工作者,主要刊登会计学术研究论文;理财版则更为大众化,面向关心企业甚至个人理财的广大读者,主要刊登关于企业和个人理财之道方面的文章。在这样改版之后,就很好地细分了读者市场,从而使得不同版本的《财会通讯》能够分别满足不同细分市场读者的需求。改版后的《财会通讯》刊系,结构合理,定位明确,不仅为财务会计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也为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了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学习财务会计最新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园地,还为财务会计学者发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该刊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其在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该刊近年来发表的重点文章大部分为我国许多权威检索机构转载或索引。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索引排名中,2006年在2787种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列第49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69名提高了520位;2006年在1161种经济类期刊中排列第8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115名提高了107位:2006年在财务会计类期刊中排列第1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名提高了4位。与此同时,该刊发表论文的获奖率和获奖层面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在湖北省的各类评选中屡获佳绩,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会计学会的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也连续获奖,这在省级会计刊物中是十分突出的。 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学术期刊,需要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鼓与呼,需要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三十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和进步。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间,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走出了三十年来最为强健的步伐,掀开了三十年来最为华彩的一页,那就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国际等效。
多少年来,我国会计人在如何权衡会计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方面充满争论,步履维艰。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会计人越发意识到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不甚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长期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国家,是一个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很高的国家,……。所有这一切。
又决定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国际化”与“中国特色”便成了确定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方向时必须权衡的两股力量。无论是会计学术界还是会计实务界,在如何具体权衡这两股力量方面都表现出了迟疑、惶惑乃至往复变化。1998年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到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就包含了这样的痕迹。也正因如此,在2004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步伐比较迟缓。自2005年起,随着一批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相继推出,人们感觉到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新的春天的到来。尤其是到了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给中国会计界和企业界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使世界会计界为之震惊。从新会计准则中不难读出,中国会计准则在充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精华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魅力。中国以前所未有之魄力,全面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此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别于国际会计准则的中国主张,诸如关于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区分、关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等,赢得了国际会计组织的认同和赞誉。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企业,也同样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中国无须在与欧盟的贸易谈判中再为会计数字而争执,无须在与国际资本市场沟通中再为会计数字而多费口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国家,中国除了因此而赢得了世界的赞许和尊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将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实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我国又在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而积极努力。作为一个大国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但也不能不争取应有的权益。既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并按中国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审计后的财务报告,就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此,我国正在与一些国际会计组织进行积极的磋商和协调。相信有朝一日,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业已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但所有这一切不是终点,而是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在哪些关键点上发力?需要谨慎思考,但不可过于迟疑。就笔者所见,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问题。“国际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中占有的主导性的市场份额,使得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稍加分析可知,之所以“外来的和尚”盖过了“本土的和尚”,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而海外资本市场不认同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因此,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可以有两个办法解决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问题:一是中国企业不去海外上市,乃至让海外企业来我国上市,这样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无须国际化也可盆丰钵满;二是发展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使之充分地实现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就第一个办法而言,看起来是更容易做到的,但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成为现实。如果不采取第二个办法,而只是简单等待到那一天,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恐怕也就更缺乏竞争力了。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在悲观者看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应该看到,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比较领先的几家,不仅年营业收入规模已经达到数亿,而且其中有些业已通过与海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走出了其国际化的坚实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而努力。一旦与相关海外会计组织达成一致,符合一定条件的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就可以得到海外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政府部门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必须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本土的未必就是“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建设、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规模等方面不断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中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在过去近二十年间,资本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财务会计的国际化。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则似乎不如20世纪80年代那么广受重视。也许这只是一种相对比较,但确实需要注意到,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几乎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全国性的组织和引导,缺乏系统的思考与规划。而恰恰就在这最近的二十年间,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诸如作业成本会计、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现代管理会计概念、原理和方法,业已为众多企业广泛采用。在我国,也同样已有不少企业开始采用了这些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和引导,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最近,财政部联合其他相关部委推出的“内部控制规范”,尽管客观上也会有助于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但毕竟主要是为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提出。因此,成立管理会计规范建设的专门组织,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应该已是时候了。 第三,中国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我们谈论会计改革与发展,谈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无论如何是不能避谈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的。无论是企业的会计人员,还是从事审计签证的注册会计师,都是会计教育的“产品”。因此,如果会计教育不能实现国际化,中国会计事业的国际化就缺乏根基。就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而言,虽然已经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国际化的程度还不够高。笔者认为,在我国今后会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至少需要逐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国际化: 一是会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从海外引进师资,而且意味着国内培养的师资需要去海外进修学习,以充分体验国际一流的会计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体会国际一流的会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为此,除了各高校可以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等选送年轻教师出国进修之外,财政部举办的“会计后备人才计划(高校教师系列)”应该持之以恒地办下去,并应该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企业为我国会计师资的国际化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 二是会计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乍看起来似乎与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实不然。会计教育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成熟会计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的深度剖析和思考。离开了深入的学术研究,理论分析和实务思考往往就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我国会计界对待会计学术研究需要有胸怀、有耐心,不能因其不直接为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开出具体的“药方”而忽视它、指责它和贬低它。 三是会计教育模式的国际化,如果仅仅从形式上讲,或许是比较容易模仿的,但从“有其形”到“有其神”的演进,则同样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模式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未必有统一的答案。就笔者的理解而言,下述几点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要宽厚,不能让学生变成除了会计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专才”;课程要整合,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要鲜活,不能让学生成为记忆会计准则条规的机器;手段要灵活,不能只是灌输,而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会计实务界、学术界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会计期刊,是推动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三股力量。无论是会计实践中遇到问题,还是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刊物发展中面临困难,任何其他方面都不可隔岸观火,而应该互相支持。惟有如此,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才可能是持续、协调和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