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卫稼 时间:2014-01-03

     摘要:环境会计是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并以实物单位、货币单位计量或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价值,平衡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新兴会计学科。本文通过分析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如何科学发展环境会计。
  关键词:科学发展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Beams.F.A.1971)和“污染的会计问题”(Marlin.J.T.1973)为代表,开始了环境会计的研究;198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1995年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上更是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环境会计建设,以保证^类与自然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成本、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评估。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94年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我国会计界的焦点集中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实践与改革,没能反映和监督资源损耗的环境成本,为此,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势在必行。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和企业生产成本,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将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二)西方环境会计理论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会计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世界银行在1998年至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三)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 孟凡利(1997)和安庆钊(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李心合等,2002)提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说法。大多学者(李祥义,1998;李宏英,1999;方文辉,1999;肖维平,1999;王辛平等,2000;等等)认同“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项国闯(1997)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原则;盂凡利(1999)和方文辉(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方面。
  (四)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耿建新等(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1999)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浩劫式开采,以牺牲或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锐减、林草植被破坏及海洋生态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他们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等企业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并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污染的避难天堂”,对其进行“环境侵略”,这些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在这一前提下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补偿,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并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进程,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因为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核算体系,也没有提供企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信息,环境问题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需要培养他们适应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而使他们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不管是循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会计,所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既要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社会效益,在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以,实施环境会计,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企业参与开放型经济竞争 在全球环保浪潮和污染日益严重的压力下,企业投资决策中介入环境因素已经势在 必行。而环境会计在这方面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经济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和环境。首先,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实行环境会计,在绿色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而且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保护本国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予以披露正可以体现我们的诚意和进步;同时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企业也披露相关信息。其次,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只有增加环保投入,审视环境会计,注重自身的环境形象,自觉把环境问题引入会计核算,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如可以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计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为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得出真实准确的资产负债率。再次,环境会计不仅是对外提供信息,还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具体包括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决策、日常过程的控制、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分析评价等,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降低市场风险。
  (三)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为了对更好地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客观上要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综合体系。首先,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环境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并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与价值转移过程。如今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制定适当的发展步骤。这种发展模式将促使^们更加关注资源、环境和生态,准确核算相应的投人与产出,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