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四)强化和增强环保意识的需要 会计界在循环经济的重大转变中,应当以全新的视角,对环境资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体现。传统会计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预警功能,但预警作用极其有限,无法提供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环境变化信息。环境会计的实施,则承担起这种预警功能,完善企业的预警系统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预警系统,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发展。首先,环境会计可以从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和应履行的治理义务等内容按照有关原则制度进行确认、计量,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敦促各企业转变过去“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其次,利用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环境成本和费用在全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认识到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必然,从而减少过度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追求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我国环境会计构建的理性思考
(一)加强与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尽管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规,但基本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减弱,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首先,政府部门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严格环境执法,定期按时公布环境状况信息,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力度,以法律制度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作用。其次,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归人《会计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建立环境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在税制方面应增加“环境税”税目,完善我国税制监控体系。再次,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与绿色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晰环境资源产权;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因为环境会计方法体系多样化,核算对象复杂化,特别是在计量环节上还没有得到突破,导致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撑点,环境会计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环境会计理论的不健全,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操作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都必须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探讨,力求解决计量方法和成本确认等问题。首先,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须分步进行,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着手,循序渐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加强环境科学、会计学、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增加资金投入,成立各级研究机构,组织环境专家、经济学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紧密合作,加大对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其次,加强环境、生态、资源、经济与会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合作。我国环境会计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十分缺乏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必须有生态环境学家、环境资源评估师、生态工程师与会计学家的合作,以及广大环境、生态、资源工作者与会计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环境会计取得质的突破。再次,政府要适当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会计等方面多做一些研究,以全面提高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推进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操作早日更好地结合。
(三)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环境会计涵盖多种交叉学科知识,技术性较强,使用者不仅需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其他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与环境会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必须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除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环境会计专业课程外,更应着力加强会计在职人员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使企业财会工作人员适当学习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还要充分发挥财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修改或拓展环境会计目标。再次,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逐步推进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先采用“文字说明资料或附注”的方式,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货币量化、正规报表”的方式;从推行范围上看,先从污染严重、素质较高的部分企业或行业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宣传教育 通过对环境成本会计、社会环境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进行系统宣传,把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信息传递给广大信息使用者,激发企业治理污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全国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会计逐渐为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首先,须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常识课,要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机制的教育,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能力,倡导公众树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环境和资源被破坏的直接因素,督促他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树立企业生态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才会在经济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只有作为产品消费者的人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方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有利实施。通过充分的普及宣传,使消费者对所有终端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它将使绿色理念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营销环节而上,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迫使整个产业都“绿”起来。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各类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实践上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构建环境会计时必须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不仅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相应的理论研究,而且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扬长避短,从而真正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首先,因为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环境会计的最新动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是创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现实可行的办法。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很早就已经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计算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美国部分州已修改法律条文,要求那些导致污染的部门大企业全面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澳大利亚统计局也很早开始按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引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其次,环境问题也愈加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国际性问题,这需要各国统一步调;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各国的这种工作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世界各国环境会计界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势必加快环境会计的发展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国外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只有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环境会计才能建立并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