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数据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地加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但在控制了公司规模、风险系数、账面市值比之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部分就不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
一、研究设计
1.模型的选择
目前,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在已有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定价能力的差异及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的实证文献中,大都只采用价格模型。国外研究表明,价格模型存在更多计量上的问题,为避免模型选择上带来的误差,我们将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定价能力差异进行研究。
(1)检验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数据(净资产和净收益)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能力较旧准则是否显著提高。本部分选取2004至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采用的价格模型如下:
(模型1)
式中MVit:总市值;BVit:净资产;Eit:净收益;postit如果遵守新准则则post取“1”,否则取“0”。
本文采用的收益模型如下:
(模型2)
Rit:股票回报率,PEIt:净收益(每股数),Pi-1:股票收盘价。
(2)检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是否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本部分选取出1907至1909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本文采用的价格模型如下:
(模型3)
FairVit: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科目的余额之和,OthVit:净资产与FairVit的差值。模型中,BVit=FairVit+OthVit。
本文采用的收益模型如下:
(模型4)
PEFairit: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数额(每股数),PEOtherit:净收益与PEFairit的差值。模型中PEit=PEFairit+PEOtherit。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我们选取中国2007至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选取2004至2006年上市公司为对照样本,考虑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类公司。
二、实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模型3和模型4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净资产和净收益的部分所占比率都比较小,说明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BV和E的系数非常显著地异于0,表明这两个变量对股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Post×BV和Post×E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地异于0,表明从价格模型的角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明显地增强净资产和净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
从收益模型得出的结果则显示Postit× Eit /Pit-1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异于0,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为净收益带来增量的价格解释能力。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3.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部分是否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FairV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异于0,这表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的价值对股价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同时,FairV的系数比OthV的系数更为显著,这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部分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相关性。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PEFairit/Pi-1的系数只在11%的水平上异于0,造成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有:1.上市公司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数值不能完全代表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收益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对收益率的影响无法在该模型中体现。2.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报表中该科目的数额较小,无法对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