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及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根据该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予以折现后的金额确定(财政部,2006)。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二、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及影响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
1.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是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减值不得转回”,这可能是新会计准则给业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之一。资产减值准则第17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不是中国首创,美国也是这样规定的,目前从形式上看,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唯一的表内确认与计量差异就是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敖德萨,2006)。
2.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
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
3.更具有操作性
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务操作(郑庆华,赵耀,2006)。
4.明确了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准则规定,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二)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它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不得已而为之的重大变革。实施新准则后,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政策将有效地防止一定的利润操纵行为,即收购时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巨亏,收购成功后再将资产减值准备冲回形成账面利润。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但是并不能误认为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减值准备转回的大门,企业就完全丧失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利操控的手段。
事实上,减值准备禁止转回只是关掉了一个口子,企业在应用新准则后仍然可以继续沿用减值准备来操控利润。从2003年的实证研究数据看,1101家上市公司计提了减值准备,其中8项减值准备净额主要由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构成,分别占总计提净额的78.45%、13.34%、6.57%和4.21%(朱炜,2004)。这表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操控大门,但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利操控。
如企业可以在未处置资产之前,先计提减值准备,下一年处置就形成了利润。如果是企业不想真正处置的资产,也可以找个隐蔽的关联方(新准则对关联方的识别并无新招),先处置掉形成利润,下年再以某种方式购回。因此,当上市公司利用这项准则形成利润时,就应该有相应的补充规定,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应转为资本公积或者处置损益过高应视为不公允交易处理等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另外,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将有较大影响,比较直接的就是企业将赶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将以前计提的秘密准备冲回,例如,前期为平滑利润等目的计提的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但隐藏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的潜在利润仍可以继续潜伏。所以,要注意区分具体公司的减值准备计
提情况,要分析其构成,不是所有累计减值准备金额大的公司都将产生巨额的冲回利润。
三、结语
新会计制度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体系,但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影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不仅仅是准则因素,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为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有关我国新的资产减值会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固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并不是说新的还未实施的资产减值会计就是最好的,它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2.
[2] 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朱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