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亚 时间:2014-01-03

      3.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以“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价值链理论分析,连锁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着各种由产权或契约联系着的价值链条,在外部还存在各种与供货商或顾客之间的、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或纵向价值链,整个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各种价值活动以及各种价值链条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鉴于此,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连锁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和优化连锁企业内外价值链,实现整个体系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
     4.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计量单位多样化。价值链会计的突出特点是其生成的会计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决策,而且不必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因此,在价值链会计概念框架内,计量单位不仅包含货币单位还包含非货币单位即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可以弥补以往财务分析的不足,扩展财务分析的功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
  5.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实现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实时控制。价值链会计实施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实现了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同时价值链会计还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
  
  四、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
  
  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价值信息管理。连锁企业的价值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际工作流程中价值信息的跟踪(即会计核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评价。价值信息跟踪通过在连锁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中实施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业务的在线操作。目前,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在连锁企业应用广泛,这使具体的业务操作与日常记账处理融为一体;此外,XBRL语言将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标准化,这样,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转换将变得十分方便。从记账方法上来看,要求以作业为基础建立量化、归集体系,以从一对一的角度实现价值增值管理。价值信息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法、基准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等。
  2.价值增值管理。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增值管理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这在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首先识别零售连锁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然后将企业在价值信息跟踪中归集的相关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如商品采购成本、固定资产摊销成本、职工的招聘、教育培训费用等。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通过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这是零售连锁企业价值增值管理的关键环节。
  
  五、结束语
  
  价值链会计作为一种新型会计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其在零售连锁企业的实务应用提供了思路。主要从会计的角度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的必然性、可能性;在以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对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价值链会计在信息涵盖量、前瞻性等多方面较传统财务会计的优势;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晔清.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良华,李文,缪云霞.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5.王天东.陈亚民.企业价值、价值链的会计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6(5)
  6.孙芳城,何建国,何雪峰.研究新问题实现新跨越[J].会计研究,2006(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