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金炼 时间:2014-01-03

        1 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1 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教学,忽视其它必备技能的培训
  现有会计教学课时设置偏重于理论且课时所占比重大,而其他相关课时所占比重较少。如演讲口才、写作、处世艺术等知识,而且教材内容每年往往是稍微变动或甚至不变,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需要。
  
  1.2 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应用
  中专技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和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职业类人才与学术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有很大区别,前者应更多的强调实用,实际,实效,主要从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先会后懂。而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实践应用的重视还做得很不够,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如何登记账簿、怎样编制报表,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说白了,就是停留在核算上,但如何上升到对企业的监督、评价、分析、决策、预测等则显得不足。而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的常识,更显得非常不足。
  
  1.3 偏重各自科目独立性,忽视彼此之间的衔接
  主要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和时间安排方面等方面。如《工业企业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但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也交流不够,教学安排也有重复之处。《经济法基础》与《税收基础》也存在类似问题。
  
  1.4 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被动地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种常态教学。甚至基本的会计理论术语也不懂。
  
  2 中专会计教育理念面临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职会计教育都习惯于培养循规蹈矩、老老实实的会计记账人员。认为会计人员做好了记账、算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新行业不断增加,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中职会计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务实。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无大的变化,教育与实务的差距越拉越大。
  
  2.1 从用工市场需求看
  根据对中小企业所做的调查发现,企业主或老板最关心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次是税收问题,不是说他们偷税怕罚,而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不懂得合理避税和交税。因此,企业招聘会计往往把是否有“会计经验”作为招聘的首选条件,然后才考虑文凭、毕业学校、学习成绩等。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要求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懂得税法和审计的知识,又要具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能力,融入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为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服务。这样的需求,对中职会计教育只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的教学,而忽视相关知识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2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能写会算,而且要懂得分析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的优劣势等等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善于捕捉和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为企业做好决策参谋。特别是新会计管理软件不断出现,会计手工录入的程序不断减少,或者在各个职能部门中自动生成,使得专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有了实现转移的可能,即从原来纯粹的记帐、报账等工作为主转移到以分析财会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参谋等工作为主上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这对于我们的中职会计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