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为民 时间:2014-01-03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是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对较佳的计量方法,尤其适合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火上加油”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顺周期效应”使得市场交易价格有失公允。“顺周期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指市场高涨时价格会高估相关资产的经济价值;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则低估相关资产经济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危害显而易见: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增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和资本充足率,刺激金融机构过度发放贷款和进行各种投资,这为未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经济低迷或危机时期,在市场持续看空、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推动下,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过分低估,导致按照市场交易价格计量的资产价值大幅度缩水。在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金融机构被迫提取大量拨备,引发市场恐慌,进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核减资本金→恐慌性出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估值模型扭曲市场价值。根据SFAS157,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如果不能从公开市场上取得,就需要建立相应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由于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担保债务债券)通常缺乏活跃的二级市场,引入估价技术进行估值可能是常用的方法。这些定价模型的缺陷在于存在许多的假设条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公式中各个变量的确定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变量选择不合理,会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合理、不可比,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据此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三,不同计量层次之间的转换造成巨幅波动。“次贷危机”中涉及的主要产品大多为场外产品,既缺乏活跃市场也缺乏相关产品价格。根据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规定,对于没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及相似产品可参考价格的金融产品,采用内部模型定价。而当市场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被迫清算,以低价出售这些产品时,由于市场交易价格的出现,第三层次计量的产品转换为第一层次计量模式计量,导致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金融产品以当前低交易价格估价,巨大的资产缩水和亏损就像泄洪一样发生,引发市场进一步恐慌。
  第四,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贷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确认了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而报表使用者并不能从财务报表及附注中直观的发现这些未实现损益,导致了市场的进一步恐慌。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投资者依赖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这些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另外,各投资银行根据假设设计的模型,其运算结果明显低估了市场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度复杂又难以理解的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更增大了高管层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道德风险。
  (2)表外特别实体信息披露不充分。
  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利用表外业务来掩盖自身风险,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统计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表外特别实体(OBSE)所管理的次贷产品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但这些OBSE未进行信息披露,也未在发起机构的财务报表中做任何必要的说明。表外特别实体OBSE(off-balance special entity)包括商业票据管理、结构化投资工具SIV和类SIV。OBSE为银行设立的单独公司,且与银行一样从事相似的短借长贷活动,但却没有类似的资本标准和监管要求,这样可以使设立银行绕过风险测试并赚取表外收益。同时,OBSE的债务不用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债务由OBSE承担,银行借此回避资本储备义务。由于这种表外安排,银行可以释放部分资本专做其他用途。另外银行作为OBSE的发起人和主办方还可以收取设立费和管理费。
  虽然形式上银行不承担OBSE的债务,然而,由于信誉风险或其他因素,特别是当OBSE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时,作为信用增级与流动性便利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实际上难辞其咎。更为严重的是,当投资者不愿意票据展期时,即期偿付OBSE抵押债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这些实体被迫清算,OBSE债券的集体兑付将可能演化为一场大规模的变相银行挤兑。面对OBSE银行要么放任不管,让其破产倒闭;或是将OBSE列入报表。作为前者,银行显然无法承受潜在损失难以估量的信誉风险,因此,银行比较可行的选择只能是承接OBSE的问题资产和债务。
  (3)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
  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理解和控制,最终诱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金融机构过去几年的高杠杆运作,更放大了危机的影响。高负债运营是金融机构的普遍特征,美国证券公司平均总财务杠杆(总资产/股东权益)大于20倍,净财务杠杆在15倍左右,商业银行平均的总财务杠杆则在12倍左右。美国银行的高杠杆运作模式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和资本损失风险。在这次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普遍存在高杠杆经营的问题,2007年底,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拥有资产总额4.3万亿美元,但只有2003亿美元的股权资本,即杠杆率为21.3倍。然而其表外负债的名义价值有17.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实际上杠杆率达到88.8倍之巨。高杠杆固然提高了资本回报率,却也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可能使单一业务风险扩大至整个集团。然而长期繁荣的市场带来了风险控制的自信,华尔街金融机构普遍怀有“尽量减少资本配置,取得具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回报”的经营报复,2003年后纷纷降低拨备水平,提高财务杠杆。贝尔斯登2007年末总杠杆率、净杠杆率分别为30倍、16倍,只要总资产中的3%、风险资产的6%发生净损失,就会产生导致企业流动性耗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