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会计理论的支撑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阎秀梅 时间:2013-11-16
  【摘要】从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基于对会计目标认识上的分歧,会计理论研究中划分出了两种重要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主导会计报告的早期观点,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决策有用观则逐渐占了上风。因为要在资本市场上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大量而可靠的相关信息,这种观点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主张会计报告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主动披露更多信息。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目标;利益相关者;契约理论;信号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1、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
  ①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出现于会计早期阶段,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这种观点成为一时的主流观点。受托责任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提供会计信息用于反映履行受托义务的情况,强调了对委托方的责任的理念,受托责任的实质是产权的责任,产权必须公正,可核查,以维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对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加重视,历史成本是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选择的基础,为了准确,及时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量准确。
  ②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决策,所以相比传统的历史会计信息,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未来会计信息,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能为投资决策服务。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会计要以提供决策所用的信息为目标,会计更关心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能否起到为决策服务的作用,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只求信息的数量越多越好,不太关注会计信息的主观程度。提倡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选用,特殊情况下还可使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不太在意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除了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之外,还包括经营者、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竞争者等。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对所有权的拥有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利益相关者权益得到应有保护的理论依据。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就要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会计应以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他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从而促进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当是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期望影响披露政策。管理层如果希望寻求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迎合和满足股东们的需要。股东的控制力越强,企业因股东意向而做出的调整就越多,从而也就决定了会计的披露内容和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信息可以被看作是股东和公司之间讨价还价的对话形式。为了获得了股东的支持,信息成为一个可以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了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公司管理层与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对话,然而最为有效的交流方法是利用公司年报自愿披露相关信息。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