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3-11-25
2.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因各基层单位的预算收入是根据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再考虑下年的市场经济等各种不可测因素的影响来测算下年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基层单位预算支出是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如人员支出是按上年8月末单位在册在编人数来核定并编制下年度的部门预算,而从上年9月到预算年度的12月单位职工增减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影响了人员支出的准确性。
3.有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些事业单位不是想着本单位下个年度要干什么事,也不是想如何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社会效应,而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财政拨款的基数上有所增长,单纯的认为财政资金不多拿是吃亏了。而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不考虑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测算需求,并根据财力情况寻找最佳的需要与可能结合点。目前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单位为了考虑既得利益都采用基数加零基的方式,这样就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4.执行、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执行实际上是会计代办制,使日常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脱节。基层事业单位认为财务收支的正确与否有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关,与本单位关系不大,因而搞好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下降;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业务量大,工作任务重,而且业务科室的经办人员对被集中核算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的用途了解不详细,造成客观上不能正确反映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结余等实际状况。
三、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预算编制与部门发展规划相结合。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没有和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预算的短期行为。为此,一方面要把预算的编制和单位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前,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确保预算项目编制有的放矢。
2.降低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提高预算支出的准确性。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一定要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产地等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并同时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科室及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地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硬缺口。只有这样项目支出预算才不背离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单位的事业发展才有资金支持。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预算项目的变更、取消、追加和调整审批制度,加大对预算执行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实现对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用机制和制度保证预算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4.加强部门预算的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各基层事业单位要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