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的印度电影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31
  摘要 《新娘与偏见》是全球化浪潮中新一代印度电影的典型代表,题材是热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舞蹈体现了民族与流行、传统与的完美结合。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殖民统治结束后西方人“欧洲中心论”优势心态的延续,脱离殖民统治后的印度人部分被文化殖民、部分保持民族本色的心理状态,以及东西方文化在冲突和的过程中逐渐融合的趋势,是一部探索新的印度电影语汇和模式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 后殖民 赛义德 《新娘与偏见》
  
  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由赛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多位学者提出的理论自成一套体系,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等领域。作为分析作品的有力工具,由此形成了“后殖民语境”。自后殖民理论被引进到的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后殖民理论”,并将其作为理论工具分析东西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印度电影近年来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与以往经典的《大篷车》、《流浪者》相比,印度电影在题材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片日益增多,诸如1999年上映的《舞动深情》、2001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印度往事》、2001年出品并获金狮奖的《季风婚宴》等等。这些印度歌舞片将叙事的主线围绕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印度裔英国籍导演顾伦德·查达哈2004年出品的《新娘与偏见》(Brideand Prejudice)。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和文化内涵。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二百年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在保持其自身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深刻的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带有强烈的殖民气息,印度的诸多影视作品鲜活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后殖民理论解读《新娘与偏见》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视角重新理解它。
  
  一、理论背景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德华.W.赛义德,他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利密切结合,学术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共同承担着殖民的重任,东方人在无意识状况下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产生一种隐形的文化殖民,批判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及西方媒体对“东方”的具有霸权式的错误呈现,一经发表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娘与偏见》的导演是印度裔英国籍的顾伦德·查达哈,她于1960年出生于肯尼亚,1961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双重的文化身份使得她的电影作品中无不涉及对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渗透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统一。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以生活在英国的印度家庭为题材,包括作品第一部纪录片《我是英国人可……》,第一部剧情短片《美妙的安排》描写了一个英国的亚洲裔家庭在女儿婚礼上发生的趣事:关于年老的亚洲人回忆他们在英国生活的纪录片《我们的年代》。2000年查达哈前往美国洛杉矶拍摄了《烹饪是什么》,这部影片同样表现了多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差异。2002年查达哈拍摄了《我爱贝克汉姆》,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印度裔姑娘与足球之间的不解情缘。2004年她把电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印度,将英国经典小说简,奥斯汀的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为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新娘与偏见》。
  
  二、人物:多元文化的体现
  
  《新娘与偏见》讲述的是白斯家有四个亭亭玉立的女儿,白斯夫人一直想为女儿找到好归宿,她所谓的“好归宿”是与来自英国或者美国的有钱人结婚。大女儿与来自伦敦的有钱人波拉产生了感情,而二女儿则与来自洛杉矶的酒店巨头达西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第三者的挑拨,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偏见。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这两对新人终于消解了误会,共结连理的大团圆结局。影片中不仅有大型绚丽的印度歌舞,而且有印度、伦敦和洛杉矶三地的美丽景色,是一部很精彩的喜剧电影。
  正因为导演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在这部电影中她对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及各类人物的表现有深刻的体会和阐释。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脱离殖民统治独立后的印度,影片中的人物安排有高高在上的老牌殖民国家的代表达西和基蓝,他们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陌生与不屑:有代表完全被西方文化殖民、无根的印度人克里和白斯夫人,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极端鄙视。对西方文化的无限崇拜:同样有维护自身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的人物拉丽塔和白斯,他们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捍卫与热爱。
  
  (一)殖民者的眼光——达西和基蓝
  电影一开始美国人达西被英国朋友波拉和他的妹妹基兰带到了印度。当他们在机场看到很简陋的传输带,在印度街上看到很拥挤的人群和动物时,达西对波拉说:“这是故意伤害,就像疯人院一样。”在他们参加印度婚礼的时候,对异文化的婚礼他们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好奇,还有一种不理解、鄙视的神情。并评价说:“婚礼安排的有些怪”。达西评价异族的舞蹈“好像在用一只手拧灯泡。另一只手在宠爱别的狗”。电影中间当玛雅为他们表演印度传统舞蹈眼镜蛇舞的时候,他们所流露出的是好笑、迷惑、害怕和茫然的神态,达西以上的种种行径和神态表现出对印度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殖民地的风俗习惯。显示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帝国主义心态。
  当白斯夫人和两个女儿去拜访基兰的时候,她表现出了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姿态。炫耀自己的房间紧邻泰晤士河和女王的温德森城堡,装饰用的油画都是从巴塞罗那找到的原作。而达西的母亲见到印度人之后说:“告诉我印度所有事,我一直都很向往。……大家把手都伸向了印度……做瑜珈、吃辣椒这些很棒的东方的东西,在四处都可以体验到何必亲自去印度”。可见她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将印度文化当成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东西,将其简单等同于做瑜珈和吃辣椒等外在的事物,而忽视了印度文化内部所呈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正是欧洲对东方错误认识的症结所在。是后殖民理论尖锐批判的核心。
  (二)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克里和白斯夫人
  在萨义德的著作《东方学》中提出:“如果说东方主义曾经只是影响着西方世界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对东方主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东方’自身这一事实敲一敲警钟了,东方主义对于东方人的表述如今已变成东方人对自己的认识。简而言之,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这一观点在《新娘与偏见》中有直观的表现,电影中有一个典型代表克里,他是白斯夫人的侄子,在加州担任师,他回到印度的目的是想在白斯家四个女儿中为自己挑选一个妻子,他自夸自己虽然健康、有钱、聪明,但是因为美 国的女孩没有根基,不够传统,所以要回到印度为自己找一位妻子。他向白斯家的人炫耀他的房子:“这一直是我的梦想,殖民地式的房子,价值85万……”克里在饭桌谈论现代的印度太腐败了,所有的印度人都想变成美国人。在白斯宴请他的宴会上说:“这些印度人不知道怎么招待客人……我有绿卡了,印度太落后了……”这些话语体现了他完全没有了文化根基,对自己的母文化鄙视,不愿与自己的同胞为伍,一味的谄媚于西方文化。如果西方人对东方的鄙视和不尊重仅仅是因为文化差异和殖民者的心态,那么在西方供职根却应该在印度的人对自己文化的鄙视。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和背叛,鲜活反映了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的心态。
  白斯夫人和拉姆巴的母亲以自己的女儿能嫁给有钱的外国人或者是拿到绿卡的印度人为追求目标,在婚礼上见到波拉时说道:“这一定是从伦敦来的著名的波拉。”白斯夫人对波拉和从美国回来的克里一味讨好的神情,听到二女儿拒绝克里之后生气地神态。听说拉姆巴嫁给克里之后羡慕的表情,都表现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向往和崇拜,被文化殖民的东方人对西方的盲目憧憬。
  
  (三)维护民族文化的东方人——拉丽塔和白斯
  电影的女主角是白斯家的二女儿拉丽塔。她是一个有文化、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印度人。当西方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提出了抗议和反击,影片开始她和达西之间的不和主要由于达西对其文化的不当评价。达西到格亚寻找酒店开发地点的时候,拉丽塔提出:“西方人到印度来的目的并不是想交流文化,而是想把印度变为一个主题公园,是一种典型的帝国主义心态,他们来到印度却不想和印度本地人打交道。”她清楚的认识到:西方依然把独立后的印度作为开发和赚取巨额利润的地方,对其在、文化等方面实施无形的控制。当达西的母亲对印度文化表现出好奇但很无知的时候,拉丽塔提出她应该到印度去亲自体验。当达西的母亲提出在西方到处都可以见到印度的东西何必亲自去印度时,拉丽塔反驳说:“那到处都有必胜客是不是就不用去意大利了。”在西方人面前维护了自己和本民族文化的尊严。克里在饭桌上大肆谈论印度如何落后、西方如何发达的时候,拉丽塔反驳说:“殖民者到印度之后主要做的事情是屠杀奴隶和寻找黄金。”白斯则说:“印度独立之后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可是这是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可见拉丽塔和白斯对本民族的和文化有正确认识和反思。
  达西在与拉丽塔的交往过程中,受拉丽塔的影响对印度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影片开始看到印度传统的舞蹈和婚礼场面表现出很不屑的样子,到影片中间和拉丽塔交谈后放弃了在印度开酒店的计划,在电影结尾处婚礼上与印度人一起敲鼓。表现了他对异文化从不理解到认识到融入的过程,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
  
  三、歌舞——印度电影的灵魂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电影添加了亮丽的风景,而且对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气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视听的盛宴。
  影片中印度婚礼上男女之间互相奚落的歌舞,充满了印度民族风味,歌词采用当地的印地语,唱腔婉转动人、带有特有的句尾拖腔,旋律上装饰音、微分音较多,加上印度特色伴奏乐器西塔尔琴和鼓的音色,配上穿着印度传统民族服饰的演员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个欢快、风趣和热烈的婚庆场景。金庙中的花棒舞和玛雅在客人面前所跳的眼镜蛇舞均是印度的传统舞蹈,花棒舞是印度人为了表现对神的敬意所跳的舞蹈:眼镜蛇舞则通过眼神和身体的扭动模仿眼镜蛇的形态。四个姐妹晚上一起唱的奚落克里的歌曲“No life without wife”。舞蹈动作模仿克里动作的粗鲁和低俗。并唱出了自己对所心仪对象的要求,曲调优美、风趣、幽默:它和拉丽塔内心独白的歌曲“takeme to love”都是典型的流行曲调。配以流行音乐的配器,采用通俗唱法。在格亚沙滩上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词是印地语,旋律则是印度曲调加入了合成乐的元素,舞蹈是热辣的西方街舞,体现了民族与流行的完美结合。电影结尾处“take me to love”在流行曲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唱法和黑人音乐的元素,表现了此部电影的音乐和舞蹈融合了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的诸多元素,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点睛之笔。
  
  结语
  
  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导演顾伦德·查达哈的《新娘与偏见》描写了全球化浪潮下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老牌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与脱离殖民统治后国家人民之间的微妙关系。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物既体现了殖民者的优势心态,也体现了被殖民地人民一部分被西方文化殖民,已经完全认同西方的道德价值观,生动的体现了赛义德所奠基的后殖民理论。电影中的音乐和舞蹈既有典型的印度民族风格的片断,也有西方电子合成的流行曲调及街舞片段,阐释了东西方文化在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的趋势。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