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幼儿认知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应以审美为核心”是对音乐本质的再现,也是对音乐教育客观的。文章针对幼儿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特点,论述了幼儿钢琴教学不仅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同时还要以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来实施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等环节的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育 幼儿 审美教育 认知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早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丰硕成果。在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家长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潮逐年高涨,这就使音乐教育宏观理念的确定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人类对音乐教育功能价值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尽管古今中外的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美学家在相关的论述和评价中表述不尽一致,但其言论都建立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即:通过音乐在审美领域的独特功能,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因而最终将音乐纳入美育的范畴,成为整个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之初,在我国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幸福的情感。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过程必须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发展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音乐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以下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依据幼儿注意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幼儿正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新异刺激吸引,喜欢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的范围较小,稳定性差,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转移。
针对幼儿注意发展的上述特点,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孩子讲讲有趣的音乐故事,多弹奏一些简单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或他们熟悉的、能够理解的乐曲。幼儿会惊奇地发现音乐当中也有“小白免”和“大灰狼”,也有像“七个小矮人”等生动的形象。这样可以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演奏作品。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聆听和欣赏乐曲的同时布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或问题,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弹奏《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中《火车》一曲时,乐曲前两小节的强奏和最后两小节的弱奏都是模仿火车的鸣笛声,教师在弹奏时,要求幼儿仔细聆听并能够回答火车的远近分别是由音乐的哪段来表现的;再如:在学习弹奏《钟》这首小曲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右手不断重复的分解八度的断奏是否像钟摆的滴答声?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会因枯燥乏味而分散注意力,有助于幼儿更好更快地掌握曲目。
二、依据幼儿感知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一个个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经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由于人的实践经验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幼儿在弹奏钢琴时,听觉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听觉感受性包括:分辨最小声音的绝对感受性和分辨不同声音之间最小差别的差别感受性。比如,教师常常会要求幼儿在弹奏乐曲前先唱会该曲,但有些幼儿对于音高音准的分辨力低于同龄人,教师不宜一味地横向比较或责备幼儿,这种个体差异是十分普遍的。随着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持续作用,幼儿的听觉内感受性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占用一小部分时间把简单的视唱练耳渗透进课堂中,以锻炼幼儿对音高、节奏、音色等的辨别力,逐步锻炼和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每个幼儿都有欣赏音乐、激起情感共鸣的审美需求,教师应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个别化的要求,使其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记忆是人脑对以往经验的反应。根据记忆材料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逻辑记忆以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原材料,幼儿的认知还远不能驾驭它们,所以,幼儿主要以其余三种记忆形式为主。
鉴于上述特点,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理论知识、弹奏技巧等枯燥的音乐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有趣的情节等,从而加深记忆和情绪体验,同时鼓励幼儿通过表现音乐来帮助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学习弹奏汤普森《钢琴教程》中《我的新自行车》这首曲子,此曲用两个音符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骑自行车时由慢到快的过程,教师在示范弹奏时可以用让幼儿边歌边用一只手在空中随着节奏划圈,就像脚踏自行车一样来体验那种真实的感受。通过这种动作记忆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不同时值音符的节奏,用动作表演出来。幼儿在参与表现音乐的同时,会激起极其兴奋的情绪体验,感到妙趣横生。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活泼的肢体动作不但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了曲目的特点,而且也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依据幼儿想象和思维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可以让家长在家里给幼儿放些音乐欣赏的录像,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用不同的乐器来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幼儿看了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和想象,时而快乐、时而恐惧,并且把每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与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幼儿很快熟悉每种乐器的声音。由于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表现为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总之,幼儿想象的幼芽十分宝贵而又稚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会有奇思妙想,在表现音乐时常有即兴发挥。对于这些都应及时发现并加以肯定。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如能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地参与和表现,可以使幼儿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想象。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聪明、有灵气,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曲之后,还喜欢自己即兴创作弹奏,并给每个曲子编上不同的标题、人物和情节,待回课时得意洋洋地弹奏给老师听。平心而论,这种创作尚显幼稚,但教师每次都兴趣十足地欣赏他的作品并加以鼓励,因为这体现了幼儿可贵的创造想象,是幼儿尝试对感知素材进行重新组合的探索活动。这种创造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这种尝试过程可以使幼儿自得其乐,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达出自己的个性,丰富了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为此教师不必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以免给幼儿造成挫折感,反而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换句话说,包括钢琴教学在内的各门音乐教育都应该看重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巨大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和体验,而不应一味追求作品是否完整、技巧是否娴熟。很多幼儿和家长抱着极大的热情学习音乐,但经过不长时间的学习后又最终放弃。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幼儿通过努力仍然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无法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没有成就感,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所以尽管学习音乐的幼儿越来越多,但学生流失率也不断增长。教师应了解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直观动作性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要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抽象的音乐元素,弥补其思维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之美,越学越热爱音乐。
总之,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远未成熟。尽管钢琴演奏有着规范而严格的技术要求,但为了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保护兴趣,避免揠苗助长,教师就必须下定决心弱化和降低技术要求,把一味强调演奏技巧转化为审美情感的启动和表现,通过体验音乐情感、表达音乐情感来逐步渗透技能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幼儿天性中爱美爱音乐的幼芽,使他们懂得欣赏和表现音乐之美,乐于参与和创造音乐之美,并怡养心性,健康成长。
:
[1]杨立梅 《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育策略》,原载于教师网。
[2]陈国嵋 著《幼儿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3]盛霞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原载于《中国音乐教育》,2006.5
[4]王跃萍 《基础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原载于《中国音乐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