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音乐教育的和谐功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南南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和人的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音乐的是不完整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音乐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想象创造 和谐发展
  
  当今时代,是、文化、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的时代。它要求文化教育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结构,都必须适应化的和谐需求。而音乐教育作为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构建和谐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因此,音乐教育以其所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文化力等特殊的魅力,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议题。
  
  一、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根据我国古代《乐记》中所写:“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也就是说,人类凭借自己理解声音的能力创造出了音乐。音乐的就是人类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也是最高级的艺术。
  音乐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法国教育家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的‘重塑’,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包括教和育两个基本方面,音乐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的,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长期以来,音乐与教育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和有机联系的整体。音乐教育不是要将艺术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促进人类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工具。因为,音乐这一语言是人类所共有的,它可以使具有不同表达方式的各个民族,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进行交流,拉近人类心灵的距离。
  音乐教育,小之影响于个人身心,大之关系到民族性情。应该说,音乐是心灵之声,人们学说话、学唱歌、学走路几乎同步,和谐的人生本来就是音乐艺术相随相伴的一体。音乐教育没有永恒的形式,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音乐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作为一种从古至今的生命信息,折射出人生的无穷奥秘,并直接作用于心灵的实质,抒发人类的情感和情绪,感动人心,唤起共鸣。就像《史记·乐书》中所言:“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教育即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引导教育学生走进音乐、认识音乐、融入音乐,让音乐教育成为“完成人格,止于至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音乐教育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发现的慧眼,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音乐的发现,总是充满了魅力和憧憬,伴随着惊喜与激动。因为,有发现才会有“激情的燃烧”,才能激发人类生存的意义,才能产生创造生活的原动力。
  音乐教育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地发挥。音乐以它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可能从不同的音乐角度被探索、改变和揭示出来,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浅显的旋律线条到多声部的织体,以其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并触动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音乐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思考世界。
  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应该讲,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门开启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和谐的乐曲对于人是一种愉悦身心、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的力量。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内涵,创设情境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如通过贝多芬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演绎包含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的充实的音乐内容。在演奏中流露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拨动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融合交流的心弦,让学生感知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经历迁移联想,产生出不同的自由幻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音乐具有张扬的文化力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有着深层的根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能满足人精神上的需要,这也是人类喜欢音乐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可它却不能自身单独存在。音乐的存在价值必须有赖于它为之服务的更大的生命体。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与其他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其最本源的动力正是文化力。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生发力的根,音乐教育犹如她所孕育的一朵美丽的鲜花。但是,鲜花要想永远保持其魅力,就需要不断地获得知识的滋润和培育。确切地讲,无论是单纯化的声乐,多元化的音乐,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仅有1234567七个音符,好比绘画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色彩,但是要想学好,真正懂得和领会其中的音乐文化内涵,远非一蹴而就了。正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左尔坦·柯达伊所说:“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而文化力既能够激活音乐的美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又能够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灵与艺术形式形成同构,发生共鸣。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它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感动震撼和信心勇气,是一首作者与命运搏斗,最终以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音乐精品。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这就说明,音乐和人的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文化的音乐是不完整的音乐。就像交响曲《命运》散发着和谐迷人力量的旋律,不仅可以催人向上,使受教育者学会用“音乐的耳朵”聆听乐曲,还可使学生闻其声感其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发潜能,悟出灵性,有利和谐。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通过和谐优美的音乐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们在欢快活泼、轻松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激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丰富文化力,并通过音乐教育使情感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吸纳,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进而成为人格和谐完善的人才。
  
  :
  [1]何乾三选编. 西方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张人杰主编.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