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他们怎么鉴定他们的供应基础?他们对其购买的材料和产品有哪些要求?他们怎么进行质量控制?
——工厂清洁干净吗?员工看上去健康吗?他们的情绪怎么样?工作效率如何?
——他们的解决问题机制怎样?他们在推行精益制造吗?他们在利用有据可查的流程去解决问题吗?或者他们只是简单地从经验中去寻找一些临时的解决办法?
——他们的生产线是传统的吗,或者是更为复杂一些?如果它是线性的,他们有什么计划以使这个流程更有效率?
——劳动力的教育情况怎样?工人有多方面的培训机会吗?
——工程师队伍足够强大吗?他们有什么样学历和经验?他们的知识是基于实践的还是基于书本的?
“通过在厂子里转一下,跟企业的管理层、中层管理者甚至是生产线的工人交谈,我们就会得到上面的所有信息。”Juarez如是说。
Han建议美国的工程师要尽早地去实地考察至少一次,向对方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和建议。“合作状态是很重要的,它会稳固两者之间的关系。”
实地考察在确立双方合作关系的初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Juarez认为,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的双方关系的可靠性是合作的基础。“你要么让你的员工呆在那里以确保每件事儿都如约完成,要么就派驻一个代表。”
除了在生产中的作用,实地考察仍会发挥很多其他的作用。“你将时不时地需要这么一种人为你做些事儿——他能说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你的生意,可以随你的召唤到达现场。”Juarez说,这是通过一个美国代表每隔一段时间来查看情况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中国企业有违诚信,那么利用这样一个人,我们还有时间来改变局面。”
另一方面,通过在一开始就创建起一种良好的关系,以及考察对方的作业流程,那些最坏的情况就有可能被避免。Juarez说:“当你坐在那个人的对面时,你才知道你是否能跟他做生意。”
建立一种关系
当然,没有哪种关系可以很容易地被确立起来,尤其是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会带来更多的困难。
Plastikon公司负责工程和销售的副总裁Kaveh Soofer和他的同事最近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工厂,他们体验到了这一点。
这种情况总是出现在他们在中国的前几个项目中。公司计划在广东东莞开辟出新的天地。“我们想成为一个有着足够激情的组织,我们想与众不同,我们想在美国的制造原则基础上创办中国工厂,”Soofer说,“我们不想改变已经存在于一个公司里的文化。”这个工厂的目标是,不仅要服务于中国本地市场,同时还向美国和欧洲供货。
P1astikon公司的营销总监BretBaumgarten说:“我们最初意识到在中国不会有太多这种美国标准的工厂,而这种标准完全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但是,把这种流程移植到中国却是非常困难的。Soofer介绍,这个项目是跟中国香港的Hung Tat公司的合资项目。这意味着,中国的伙伴将会管理这个项目的一部分,而Plastikon的主要责任则是技术、设备和美国的资源。一旦这些东西被运到中国,“双方将一起工作。”Soofer说。
这时,文化的差异开始显现出来。许多挑战来自中国伙伴的工作节奏。“他们所说的最终期限并非我们理解的最终期限。这些期限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性的东西。他们常常会说:‘好吧,我们忘了这事儿了,但是我们下周会好好考虑这事儿的。”’Soofer说。
“我们飞到那里,期望能看到某些事儿发生,或者是为一个会晤做准备,”Soofer说,“我们开始慢慢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不允许他们直白地传达坏的消息,他们不会说‘不’,不会说‘我们没有准备’。”
“是的”是另外一个让人头疼的词汇。在美国或西欧,“是的”是表达明确的同意。在中国,这个词的意思就有些模糊了。“它意味着,‘是的,我理解你要我去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但并不意味着我同意去做你正在讨论的这些事儿’。”Soofer说。
“不直接了当是那里的一种文化,”他继续说,“不直白地传递坏消息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我不想告诉你,是因为我知道这会使你烦恼。’但是,这种情况却更让我烦恼啊——我坐了16小时的飞机飞到这里,只是为了会晤某人,而你却告诉我什么还都没到位。”
简而言之,Soofer说,“你必须要为很多令你惊讶的事情做好准备。他们的时间表有很大的弹性,在他们说他们要做完这事儿时,他们实际上还没去做这事儿呢。”
Soofer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跑,担当起项目中的许多管理任务。Soofer说他会派一个美国的项目工程师到中国,负责监督项目的进展。在未来,Plastikon还可能会派代表继续定期到中国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 另一方面,Soofer毫不迟疑地肯定了中国工人和工程师的素质。“我们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他说,“尤其是在技术端,中国相比美国有更多有才能的技术人员,我们真希望我们也有那么多人才。”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广告创意
下一篇:浅谈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