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中的“拿来主义”文化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30
[关键词] 中国企业 拿来主义 技术 人才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把别人优秀的东西,比如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产品拿来后,必须经过消化才能为我所用。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里,许多情况的发生不是此拿来主义,是彼拿来主义,是完全的复制行为。而这种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失败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某某项目没有啥实力,都是在抄袭别人。这就给很多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下面我们看看中国企业在引用技术和用人方面拿来主义的具体体现:
一、技术的“拿来主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之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昨天的天使已经变成了眼前的魔鬼。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从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侵权案以及影响至今的DVD专利收费案等系列纠纷,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中国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多诉之秋”。但是,有些企业甚至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只要能与世界五百强企业联上了姻,就好比登上了可以抵抗市场风险的大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们不惜血本主动向跨国企业“投怀送抱”,而结果却是不仅没有达到在商品大海纵横驰骋的目的,相反却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人家手中,任由摆布。
因此,技术发展要实现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产品发展要实现以跟进和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在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其中就包括,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惟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从技术上转变依赖成分和复制元素,走出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思想的“拿来主义”
有些大企业的员工,自以为自己的公司实力很强,产品在全世界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就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以及品牌就是世界性质的了。其实不然,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过:“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发展的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他把华为定位在“后进者”的角色:“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又说:“机会是由人去实现的,人实现机会必须有个工具,这就是技术,技术创造出产品就打开了市场,这又重新创造了机会。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一个公司老总也曾经说过:“我们的品牌有些老化了,有人建议我们去另创一个新的品牌。我们也正在考虑经营一些国际品牌,但我们这样做,绝对不是要放弃原有品牌。而是通过参与国际品牌的管理,去学习品牌管理、品牌运作的一些文化和思想,并最终壮大我们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一种“拿来主义”。而换一种品牌,就现在的市场情况看,无疑也是要学习和模仿别人的成功之处,这里也就难免不出现“拿来主义”现象,而这种思想也会存在“拿来主义”思想的成分了。
因此,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那种依赖和复制的思想,要克服那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只有在思想上发生改变,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正确与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走想辉煌。
三、人才的“拿来主义”
由于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导致很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学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有相关工作经验”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用工的最大标准,企业需要的是进单位之后就马上胜任工作的人。而经验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工作经验则是先有工作,后有经验。而毕业生刚走出校门,还没有工作,哪来的经验?每一个人参加工作,都有一个从没有任何经验,到逐渐熟悉,再到工作经验丰富的过程。如果你也这样要求,他也这样要求,势必有大量的学生被挡在就业门槛之外,他们将无法获得工作机会,从而无法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用人单位只招聘有经验者的良好愿望也就会落空。部分企业“拿来就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行不通的,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对已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
所以,用人单位在对待应届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应有所改变,多给年轻人机会,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往往可塑性更强。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要多到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增长工作经验。不要因为“拿来主义” 思想的存在,而使许多心存梦想的大学生无法实现心中最真的愿望。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同样,在企业里,没有拿来的,企业也不能自成为新企业。活力和长期生存、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尤其离不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已进入到优势利润阶段,即企业的利润水平越来越与成本水平不完全挂钩。有了核心技术和品牌就能追逐到优势利润,否则就只能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或者沦为跨国公司、外国品牌的加工车间。对于世界上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奉行“拿来主义”,但仅靠“拿来主义”拿不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在自有品牌的培育上,眼睛向内,自立自强。倘若企业无视自主创新,但要引进技术,则无论是合资生产,还是贴牌经营,都是一条十面埋伏的险途。
:
[1]江泽民: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J].《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江泽民:锲而不舍地进行国企改革攻坚,集中力量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N].《人民日报》,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