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事业单位(勘探队伍)战略人力资源五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德文 时间:2014-06-01
     摘要:通过战略人力资源五因素分析方法,结合地质事业单位的发展、改革实际,以战略人力资源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在组织变革当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方法,为组织更好适应发展、变革做了战略人力资源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质事业战略人力五因素分析
  1 背景资料
  地质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或地方矿产资源普查和勘探任务、为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和总体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具有科研和生产应用的双重性质。
  广州市某大队作为一个地方管理的地质队伍,成立于1972年,隶属于广州市矿业集团公司管理。该队的发展轨迹,从战略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2 2001年前该大队的五因素分析
  2.1 战略
  大队的战略思想是:“坚持主体,发展两翼”主体工作是原来成熟、规范的矿产资源普查勘探业务,但是,该项业务主要依靠指导性任务,具有不确定因素;两翼其一是:利用在此之前发展起来的工程地质勘察业务和水文地质勘探开发业务维持正常运转,增加收入和积累,该项业务市场竞争激烈,有恶性竞争的趋势,有待于政府加大整治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利润低微;其二是:挖掘自身潜力,利用经营积累,添置大型设备,不断开拓业务。
  2.2 文化
  大队原组队的老员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模式。强调“一线为主,二线服务”、提倡“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要求“团结合作,安全生产”。实行队长负责制和分队长负责制、班组长负责制。
  2.3 技术、业务特点
  大队的项目任务标准明确,实施规范,工序体系完整。施工班组、技术小组、安全监督小组、质量审核小组合作完成,环节紧凑。一线员工和项目开拓人员工作时间弹性较大,部分实施弹性薪酬。办公室管理人员实施固定工时、固定薪酬。
  2.4 劳动力
  大队的劳动力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具有专科、本科以上教育程度。同时,大队拥有一定数量的钻探技术工人,多数为初、高中学历。同时,大队配属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市场开拓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学历不等,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2.5 外部环境特点
  大队成立初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任务和业务来源持续稳定。随着计划任务的锐减和停止,大队受到冲击,开始进行市场开拓和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熟练的、可带班的技术工人和独立性高的、可从事野外施工组织管理和报告编写的工程师。总体上,员工队伍稳定。
  3 2001年后该大队的五因素分析
  2001年,随着国家对地质勘探部和国土资源部的整合,对大队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在五因素中的情况如下:
  3.1 战略
  大队的战略要突显公益性、为社会服务、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主要职能,控制开展市场经营和创收分配,调整业务的专业化方向。
  大队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主体业务保留,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专门从事发展宏观的、指导性的,为市府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服务的项目,并积极配合市府对环境危害项目的整治提供技术支持。总体上发展成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地质调查队和地质环境监测站。
  3.2 文化
  原有文化被延续,同时提出树立“优质高效、文明进取”新队风、队貌。除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其他岗位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配套制度要按照行业规范制定和完善,严格依照事业单位管理规定要求进行。
  3.3 技术、业务特点
  原大队的骨干业务在新标准和新规范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和进步,基本形成了“人”型的技术、业务格局,上部是统一的指挥、管理、监督、服务部门,下部是两项主体业务,地质矿产勘探和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
  3.4 劳动力
  随着业务的调整和变化,大队从外部引进人才逐年增加,大多数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竞争压力加大,使得老员工对员工培训计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烈。同时,新员工的加入也打破了内部劳动力晋升原有的秩序,需要创建新的秩序适应形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