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探讨
(一)企业缺乏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主要依靠企业应拥有雄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是“走出去”的先决条件。“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才会有立足之地。目前,我国在欧洲地区直接投资的企业中 ,如TCL 、海尔还不具有什么市场,品质的差距和营销网络的狭小成为其发展的障碍。此外,从企业自身条件来看,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仍然是我国企业的弱点,这就导致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我国大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资产规模过小,效益规模不够。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 1-2%,而“全球 500 强”美方上榜企业是 5-20%。目前,我国约有 2/3 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这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即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构成来看,我国境外投资行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投资额较低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业以及建筑业。按分布行业计算,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业以及建筑业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92.6%。其中:采矿业为13.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48.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投资;制造业为6.2亿美元,占总流量的21.8%,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批发零售业为3.6亿美元,占总流量的12.6%;商务服务业为2.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9.8%。①上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中,资源开发型产业的投资保持较高的水平,生产加工类的投资增速迅速提高,而贸易类的对外投资增速逐渐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相对于金融、电信等服务性行业,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准入壁垒高,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我国企业虽然在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本但还是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合理
应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整体规模和行业分布还是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投资仅限于香港
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企业也没有完全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2003年,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和地区的60%。从表1我们可以
表1 2003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覆盖比率(%) 81 73 61 50 40 35
投资净额(亿美元) 15.00 0.75 1.50 0.58 10.40 0.34
投资净额比率(%) 52.5 2.6 5.3 2.0 36.5 1.1
资料来源:商务部,“2003年我国对外投资统计数据”。
发现,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占总投资净额的89%。根据国家商务部“2003年我国对外投资统计数据”显示,境外投资的地区主要集中香港、美国、日本、德国,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41%,其中香港占21%。2003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状况与我国现行的出口市场格局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显然不符合目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和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要求。
(四)企业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和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即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大多数外向型企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战略需要的高度支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这就造成一些企业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我国某矿产集团在美国的子公司为了短期盈利,在没有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从事期货交易等高风险业务,结果6000万美元的损失。 此外,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这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立法严重滞后、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政策导向作用差、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目前,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海外发展需要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以此为基本保障来引导外向型企业进行海外经营,积极参与协调解决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进一步改善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给与强有力的后方支持。
四、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外向型企业都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努力贯彻了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并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实力,但是这条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有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向型企业国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投资战略,才能使我国外向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选择战略
影响地区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政局稳定性、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高低、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等。二是制度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等。其中,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的态度;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外汇制度、经济自由度等;法律制度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在所有制度因素中最为重要。
1、维持并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潜力较大,金融市场发达,外资法律健全,企业在这样的区域投资成功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时可以吸收先进技术,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 当然,与此同时,作为投资主体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下述几个问题:第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非制度因素;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以产品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为由加大了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监督和检测力度。
以海尔为例,海尔国际化运作取得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企业家,特别是海尔在美国建厂更是让业界把海尔看成是民族英雄。而海尔作为一个企业本身此举的考虑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做铺垫。如果我们的企业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效仿我国第一品牌,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海尔在美国市场的定位是市场空隙定位,以小冰箱、小洗衣机占领市场空白。所以,海尔在美国建厂并不意味着海尔已在美国大规模盈利了。而海尔在伊朗、约旦、突尼斯、尼日利亚等国设厂,都是以主流的产品成为当地的第一品牌。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扩大对美国、欧盟待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应该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那种把投资方向、重点及趋势只定位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有欠考虑的。
2、巩固并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
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89%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拉美和东欧等地区。之所以出现如此战略选择,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其特定的区位特点与比较优势。未来的投资区位战略选择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盟十国。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东盟十国与我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我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第二,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第三,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地缘上的邻近性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投资的进入障碍。以越南为例,越南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大外资的优惠措施,包括大幅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费等。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如摩托车、小型货车和家用电器在东南亚国家都非常受欢迎。“我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报告积极评价了我国和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边贸易投资关系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渐进性对外投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仍十分落后,但是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2001年我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就已达100多亿美元。近年来,其与我国的高层往来和外经贸部领导接触频繁,对加深相互间了解,其政局、社会治安以及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减少。所以,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
(3)非洲地区。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另外,我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也具有比较优势且市场巨大,我国在非洲的农业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资经验。
(4)拉美地区。拉美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而近10年来,拉美经历了包括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在内的3次经济衰退,所以有外资流入的迫切需求。我国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古巴和乌拉圭等国家的高层互访保持强劲势头,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
(5)西亚地区。西亚地区的国家对外界的商品依赖性很大,进入的限制更少;近年来,西亚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鼓励国外企业进入,投资建设工业项目。我国企业也已开始尝试以设备、技术到西亚国家投资,举办加工装配项目。但是,西亚13国地处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政局不稳定是不利因素。所以,我国在西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挑战与机遇并存。但长远来看,更符合双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且双方目前合作的势头良好,如充分发掘各自的潜力,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
从理论的角度看,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是“边际产业”。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当有如下一些考虑: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产业应该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是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因此,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行业应该主要为:
1、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我国的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些产业都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已达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所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业应该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首选。
2、传统产业
纺织与服装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技术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纺织服装业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推进我国产业的继续发展,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产业重点。
3、资源开发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低,有些自然资源的国内绝对储量和产量都比较低,能源供给趋于紧张。所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我国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石油、矿产开发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类投资,也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又一产业重点。
4、高科技产业
我国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也拥有比较优势,比如我国的航天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国际领先的。另外,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也有必要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开展“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对外投资产业重点外,高科技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不能忽视。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期间,我国共批准境外设立研发中心22家,投资总额达5003万美元,主要有软件开发、光电技术开发、通信技术开发、家电产品研究开发。这些海外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快捷地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质量、价格信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筹措与运用战略
投资与融资是紧密相联的,融资的目标是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以及谋求建立最佳的资本结构。境外投资企业不仅要求获得最初投资进入的启动资金和营运资金,而且在投资进入后,也需要日常经营资金和扩大经营的再投入资金。如何以较小成本和风险筹集国际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是国外企业成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对于自有资金相对短缺的大多数我国国外企业来说,如何筹集资金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海外融资战略,对我国企业国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战略的一般选择
境外直接投资公司从全球范围内融资,应遵循融资成本最低、经营风险最小、公司整体财务结构最佳这三个原则选择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从中选择最佳的资金组合。境外直接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公司内部的自有资金、母国的资金、东道国当地的资金和国际资金四个方面:
2、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资金运用战略选择
(1)根据投资国的金融特点制定和采用海外融资策略。在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存在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使得直接融资成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在欧洲,由于传统的银行业比较发达,所以银行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日本,由于银行和证券市场的融资职能不同,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必须由不同的渠道获得。
(2)运用先进的融资手段。主要包括:第一,采用 “杠杆收购”融资,杠杆收购又称借债收购,是指企业以少量的自有资金(通常为5—10%)和大量的市场借款来完成收购。第二,国际金融租赁。国际金融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决定,向承租人选定的第三者(供货人)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将该设备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并在一个不间断的长期租赁合同期内,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全部或大部分投资。这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进行的中长期融资活动。
(3)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应与国外、国内银行形成紧密联盟,进一步加强金融活动国际化。国外银行首先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各种贷款和服务而成为合作伙伴。另外,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可采取通过与国外及我国银行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相互参股的方式合作,形成共同开发海外市场的格局,有利于企业获得发展的长期资金支持。加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其中以我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银集团已全球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国外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4)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始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发展到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我国逐步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境外直接投资公司海外融资的自主权,这些都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在资金筹集上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5)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与此同时,要有意识地收购、控股外国的金融机构。
(四)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战略
境外直接投资,将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汇率风险、投资环境发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等等,这就对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虽已经有了一定优势,并迈出了国外经营的步伐。但要发展国外经营,必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制定正确的境外投资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1、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应采取阶段式渐进发展模式
比如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代理→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模式。比较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应以渐进的阶段式发展为主,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国外经营的成功率。
2、在对境外投资的方式上,应先合资,后独资
对企业来说,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再结合自身实力施以不同的投资方式。针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的特点,应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这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两方能力和两个市场。这是实现国外经营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
3、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应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便宜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产业选择应集中在小规模产业中,如纺织业、玩具业、电子等。这类产业的生产规模经济程度低,竞争性强,进入壁垒低,也不需大的研发投资以及复杂的技术。我国中小企业在这类产业中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然后再在国外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这对于我国外向型企业来说,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4、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
先把走出国门、进行国外经营的重点放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的市场也在迅速恢复,并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民营企业亦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然后再考虑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一种选择。
总之,控制境外投资风险应更多依赖投资主体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国有境外企业,应通过监管国内投资主体的方式来监管境外投资企业;对自筹资金的民营企业,应从宏观角度进行监管。
五、结论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加深,我国外向型企业朝着国外经营方向发展不仅完全符合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目前状况,而且也是势在必行。尽管对外直接投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积极作用是居主流地位的。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正确认识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利弊是非常重要的,盲目乐观和悲观恐惧都是不可取的。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积极稳妥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增强海外企业的优势,调动国内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并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和引导对外投资活动,创造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环境和客观条件,才能使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IMF,1977,Balance of Payment Manual(国际收支手册),Washington D.C.
[2][英]约翰•伊特威尔等著:《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潘石等著,《投资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4]杨大楷主编,《国际投资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崔新健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6]刘红忠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赵晓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1999年第3、4期,P15-16。
[8]乔惠平,“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选择”,《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第1期,P50-51。
[9]唐如青,“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财经研究》1994年第5期,P13-20。
[10]赵春明,“任重道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P60-62。
[11]毕小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浅析”,《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7期,P67-71。
[12]程红、张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探析”,《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8期,P41-45。
[13]秦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的理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5期,P10-15。
[14]李优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分析”,《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P66-67。
[15]唐晓宇、邱玲,“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探讨”,《经济评论》1995年第4期,P57-59。
[16]张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思考”,《经济大视野》1999年第6期,P25-29。
[17]李洪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P10-13。
[18] 谭介辉,“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上海综合经济》1998年第3期,P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