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激励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福友 时间:2014-06-01
  三、岗位激励。
  
  通过岗位变动与升迁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满足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目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应聘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劳动报酬、企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发展的空间,可以看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已经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兴衰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由于岗位的升迁、企业的发展也会带动自身劳动报酬的提高,进一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岗位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通过岗位变动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岗位调整中一定要遵循“知人善任”政策,究竟最适合安排在什么岗位,要考虑到每一位员工的具体情况,还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长、工作能力、经验阅历、日常表现和业绩考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岗位面前也应体现人人平等,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向更高、更理想的岗位进取的机会,让那些工作努力、表现出色、业绩优秀者能脱颖而出得到重用,对工作懒散、表现平平、业绩下滑者以降级、调离岗位等压力。以此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开放、充满活力的员工岗位匹配体系,使岗位既能与员工的综合素质匹配,又能充分体现岗位的竞争性和开放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岗位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岗位升降激励应侧重于高学历和刚参加工作的人员,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有较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与学历相对较低的人主要注重基本需求的满足有很大的差别;对这部分人员,在劳动报酬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再用加薪激励就不如用岗位激励更有效,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状况给他们设计出个人发展的方向,用更高一级的岗位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既要注重针对性又要讲求适时性,及时激励是对人的刺激,这种刺激既可以巩固人们正确的行为趋向,也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并起到导向作用。然而,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激励时机,往往就会使行为主体因得不到应有鼓励而从热望的波峰跌落下来,从而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激励不及时也就降低了激励的时效性,影响了激励的效果,甚至产生延迟激励的负面作用。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有效激励,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