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安投资富通铩羽对欲国际化的我国企业管理者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付荣辉 李明 时间:2014-06-01

  摘要:任何企业都是由高层领导者决定企业的发展,同样,进入国际化的国内企业也面临这个问题,而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思想意识、组织创设上做好准备。
  关键词:国际化;强化意识;智囊团
  
  国际化是指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期达到长期的总体效益最优化,即在变动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做出总体的长远的策略。企业国际化进程主要是指个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且由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根据邓肯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当一国人均GDP大干2000美元小于4750美元时,以外来直接投资增长率降低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的加速为标志,投资净流出成为负值,但对外直接投资上升速度快于直接投资流人速度。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而积极主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在2009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根据相关数据计算,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大力进行对外投资是既有理论上的基础,又有经济上的实力。
  但是不是所有的国内知名企业都做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8年10月20日,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的239亿巨额投资已经接近乌有——投资资产已经不足10亿元。这充分表明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大问题。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分析,应该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想、管理方法等密切相关,体现出在国际化过程中有种种的不适应现象。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 我国企业国际化中企业管理者困境表现
  
  (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
  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分析,我们会发现,在当时的平安看来,投资比利时富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2000年3月21日,比利时通用银行、荷兰Meespierson银行、比利时Aslk/Cger Bank储蓄银行与荷兰Vsb Bank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合并组成了富通银行,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时,其母公司富通集团也借此一跃成为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其业务涵盖保险和银行业务及资产管理,在泛欧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不过到了2007年,在迅速合并的银行业,富通还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欧洲银行及保险集团,虽然收益稳定,但并非居于领先地位。这种情况下的富通简直就是为平安海外投资定制的完美对象。根据摩根大通的研究,富通集团成立以来的17年中,平均分红率超过6.5%,如果这个的分红率仍然能够持续——基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平安认为这种概率很大——平安则会同时在收益和时间上得到一个理想的资产配置。”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初露端倪,而当时的富通还大力争取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完成了收购荷兰银行以后,就进入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圈子。而这时的平安选择投资富通集团,很难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起码说明了该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大势的分析出现了偏差,因此没有能准确抓住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