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安投资富通铩羽对欲国际化的我国企业管理者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付荣辉 李明 时间:2014-06-01
  (二)缺乏坚实的基础,目标不切实际
  很多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初期,都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直接就瞄准了全球500强的企业,这明显是缺乏自知之明。中国确实有全球500强的企业,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世界500强中,中国大陆企业占有22席,但他们多为国家控股的垄断行业。换句话说,他们的地位是全中国人民一点一点干出来的,但很多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走向国际,目标定的很高,却忽视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充分的市场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不会给你成长的机会的。
  
  二 我国企业国际化中企业管理者困境解析
  
  中国已赶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7600亿美元,到2006年年底外汇储备巳达10663亿美元,全球第一。这此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到了。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近万家,成就了一批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力、中远集团、中集集团、海尔、TCL、联想、华为等中国的跨国企业。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跨出国门的国际市场上铩羽而归,大如“长虹”这样的企业,4亿多美元的国际欠款也难免被“合法抢劫”;还有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企业的频繁反倾销指控与制裁,加入WTO后,各国对华反倾销诉讼案件更加频繁,涉案金额更大。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如果没有超群的智慧和决策,没有卓越的行为,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难。
  
  (一)强化管理层意识,提高判断、分析大势的能力
  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这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必然经历的道路,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实际上是没有做好这个准备的。
  企业国际化要研究进入模式、市场开拓、竞争力分析、文化整合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要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而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从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工作经历来看,对国内市场比较了解,因此在国内应该算是佼佼者。但进入国际市场就会发现,很多知识是需要重新学习的。而这个学习的过程经常是非常残酷的,以巨额投资亏损来换取投资经验是我们付不起的学费。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管理者意识,对进入国际市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建立具有的效率的智囊团机构,并要充分发挥共参谋作用
  企业管理者经常忙于各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对很多情况的判断完垒取决于下面的机构。而下面如果没有专门的、具有效率的参谋机构是不可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信息的。这一点。也是我们企业所欠缺的。我国企业在走入市场经济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很多管理者根本就忘记了邓小平所说了知识也是生产力,因此在他们的企业中,几乎没有什么专门搞理论研究的部门。尽管有的管理者会说。我的企业战略也是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完成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时候是管理者定好方向,然后下属机构研究如何必须达到这个方向,这就犯了根本的方向性错误。因此,为避免这个错误,笔者建议,要想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必须补上这一课。
  虽然我国《公司法》实施很多年,但传统的习惯和思维仍然使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虑设,换汤不换药。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化管理依然无法实施,这大大阻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从传统的人治、家长制,到法制化、规则化的现代管理制度,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