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企业信用现状及其成因介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论文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文章通过实证检验研究,应用了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等理论工具对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为推动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从事资本运营、资金筹集以及与商品生产流通有关的信用活动时,其价值取向、所具实力、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在社会公众和法人团体中的反映。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它涉及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及个人信用等方面,是信用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部分。
1企业信用缺失的具体表现形式
1.1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
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顽疾。有资料显示,我国50%的企业长期受“三角债”困扰,企业间的过期应收帐款占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5%以上,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该比例应为0.25%一0.5%。在2002年,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这也导致企业间缺乏信任,不少企业宁愿放弃定单和客户,也不肯采用信用结算方式,而采用现金交易甚至以货易货的方式,从而使交易效率下降,成本提高。
1.2逃废银行债务
一些企业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多头开户、资金不人帐等办法千方百计逃废债务,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据统计,截至2000年11月,全国在4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 656户改制企业中,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达到51.29%,逃废贷款本息共计1 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这种“赖帐经济”严重加大了银行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
1.3合同违约和欺诈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当前企业任意变更或撕毁经济合同现象相当普遍,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但履约率极低,1990年以前的履约率为80%一90%,此后的十年履约率平均不到70%,有的地方不到20%。另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字,1999一2002年全国工商系统查处的合同违法案件分别为22 939件、30 076件、36 019件、33 264件,涉案金额分别为582 241万元、554 998万元、870 182万元、1 000 481万元。
2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2.1信用缺失加剧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家的命脉。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从银行方面来看,信用秩序混乱是银行不良债权大量增加、效益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银行是信用中介,信用是银行业生存的基础。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公众储蓄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银行对债权人要承担和履行绝对的责任。而银行对其债务人发生的大量违约、失信行为却无能为力,这种不对称性使得银行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呆帐、坏帐比例扩大,经营风险日益增大,银行作为信用中介难以为继。如发生支付困难,必将引发信用危机,也必将波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2.2信用缺失降低了微观组织效率
信用的严重缺失,增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履约变得极为困难。为保证及时、有效的履约,具有一定信用的交易主体,不得不以增大投人的方式获取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从而使得额外交易费用大幅增长,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微观经济组织的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信用缺失还成为因不规范交易而导致资产“流失”、“沉淀”的重要根源。由于受到太多“教训”而形成的谨慎习惯,也已经影响到了国内企业的国际接轨。不少国内企业因为惧怕贸易风险,不敢采用灵活的信用结算方式,白白丧失了许多贸易的机会。西方国家商业贸易的90%采用信用方式进行,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贸易交易的绝对主流。而我国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大部分国外厂商正是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购买其它国家商家的商品。
上一篇:试析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