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艳 时间:2014-06-01

   [摘要]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认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并且论述了内部控制理论在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 发展趋势 特点 作用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报告中指出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
  内控控制源于以职责分工为特征的“内部牵制”,按照《柯氏会计辞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检查或交叉控制。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着眼点在于组织内权力分派的牵制和责任制衡。内部牵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并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的相继完成,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与此相适应,股份公司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成为欧美各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一方面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手段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迫切需要在企业管理上采用更为完善、更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实行分权管理,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需要采取比单纯的内部牵制更为完善的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经营的目的。显然,与手工工厂相适应的局限于会计事项完整性的内部牵制已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求。于是内部控制制度应用而生。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划分,并且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实施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方法或程序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