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公经济制药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硕 时间:2014-06-01
    关键词:非公经济;制药企业;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民营资本开始逐步进入药品生产、经营、研发等各个领域。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决策迅速、决策程序相对简单、资金周转灵活等特征使得非公有制医药企业可以更为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在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非公有制制药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我国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出现一大批上规模的优秀民营制药企业,为我国医药行业贡献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以及我省医药生产企业的主体,如何做大做强并可持续发展,跻身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行列,是每个制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新的问题和考验。

    1 当前我国医药生产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和兼并重组,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有绝对多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药品生产企业有7386家,其中原料药和制剂企业4825家,我省持证生产企业共261家,其中原料药和制剂企业153家。所有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九成以上。

    医药工业高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2009年全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8370亿元,比2005年4271亿元接近翻一翻, 2009年1月~2009年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为7963. 70亿元,同比增长21. 29%。其中:国有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为312. 13亿元,同比增长9. 93%,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 3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 92%; 2009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808. 17亿元,同比增长25. 34%。其中:国有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34. 58亿元,同比增长24. 19%,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 15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4. 28%;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我省医药工业发展迅猛。2009年1月~2009年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963. 70亿元,其中,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前5个省是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其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45. 05%。

    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较快的是内蒙古、湖北、安徽、辽宁、吉林等省、区,其中安徽销售收入155. 06亿元,同比增长35. 8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 60个百分点,我省医药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2 政策环境带来我省医药发展机遇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和新医改方案的推行带动了整个医药产业发展,而国家一揽子调控经济的新举措,又赋予医药经济快速增长的底气。2009年是我国实施医改新政的第一年,也是历年来出台医药行业政策最密集的一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省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带来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机遇,加强规划和招商引资,促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提出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引导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医改的不断深入和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将释放出每年数百亿的药品需求,为药品生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的精神,卫生部第69号令印发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9部门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09〕17号),结合我省实际,明确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包括县级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在落实政府补助的同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16号),提出鼓励发展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做大做强重组人干扰素、母牛分枝杆菌、尿多酸肽、盐酸安妥沙星、疏风解毒胶囊、华蟾素等大品种。支持丹皮等30种道地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重点开发中药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新品种、中西药结合制剂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生物医学材料、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等产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旨在完善医药价格管理政策、合理调整药品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强化成本价格检测和监督检查。

    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对于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经营行为,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完善安全用药和方便购药的市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药监局计划用3~5年时间,使国家药品标准的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包括:分期完成原部颁标准,历版药典遗留品种的标准和部分新药已转正标准的提高工作,中药品种引入指纹图谱作为评论依据,标准创新将最终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也有利用摆脱目前普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国家药监局并对药品GMP进行了修订,修订稿参照国际发达国家标准,对药品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行业整体实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服务全省医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十个方面的措施,并根据省政府的部署,提出振兴皖药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

    3 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管理落后,人才匮乏 部分民营医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权力高度集中在老板和家族成员手中。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有其优越性,但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业务多元化和组织结构集团化之后,管理复杂性远远超出了老板的掌控能力,同时,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企业员工特别是高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流动频繁。

    3.2 产品创新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在目前的医院高端市场,进口药占1/3,合资企业药占1/3,国产药占1/3。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使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
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我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领域,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

    3.3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中药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结构失衡,尤其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和创新,中药新药研发,传统名优产品二次开发方面,致使中药新品种市场竞争能力不够,传统品种增长乏力,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省中药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低端中药饮片产量全国名列前茅,但中成药发展不足。大量的中药材以初级产品形式,较低的价格出口,不利于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国中成药累计产量为180. 37万吨,其中,累计产量前5个省(市、区)是四川、河南、湖北、黑龙江、广东,其累计产量合计占全国中成药总产量的56. 90%。

    安徽中成药累计产量1. 35万吨,同比增长1. 50%,产量仅占全国中成药总产量的0. 75%。

    3.4 融资困难 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失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券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二是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三是融资成本过高。

    3.5 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抗风险能力,“旗舰”企业缺失,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弱。企业自觉加强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还相当缺少,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形成缓慢,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医药产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 对策

4.1 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