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晶玲 时间:2014-06-01
  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西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其权威性得到世界公认,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尤其是我国内控制度具有的用来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规避盈利或非盈利组织经营风险、制止虚假会计信息流入社会(包括企业主管部门)等功能要给予充分考虑。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特点的治理模式,以防企业内部控制中忽视了国家利益,给国家造成损失,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评审与监督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评审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的。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要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内审部门及其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遵循风险导向原则、一致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成本效益等原则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分析发现内控存在的缺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提供保障;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传递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沟通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等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安全可靠、及时、可获,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有效的内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对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提升员工素质,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思想保证。加强信息传递者和使用者的知识储备,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及时沟通,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四,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为推动企业有效实施内控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察,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二是通过中介机构,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一个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完善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否则将使制度流于形式。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使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以很好的贯彻,以促进我国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析.中华会计网校会计文苑.2006.
  [2]彭君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2007.
  [3]浅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2009.
  [4]刘大勇,李翠霞.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商业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