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忠萍 时间:2014-06-01
  (1)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并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2)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 
  首先,要加强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增强法制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用人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当务之急是保证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独立性。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强化风险意识 
  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5)还应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从中发现使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弱化的原因及薄弱环节,进而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还应在内部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有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内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等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