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沈海芳 时间:2014-06-01
 摘要: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也是如此。预算管理能够友好资源的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 对策
  
  近年来,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执行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身无关,缺乏该有的参与意识。同时,领导层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预算本身的准确性的高低,而是本单位所编制的预算能否能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许多不符合实际和不科学的地方,只是单纯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缺少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从而使得预算结果与实际差异很大。这样的预算又会使领导者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缺少关注,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这样便失去了预算管理存在的意义,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的编制方法往往决定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该体制下逐渐形成了“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数”的预算编制方法, 这种编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之中有时仅仅是根据上年的基数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它忽略了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它使得预算编制的结果粗糙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气。
  (三)预算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分析与考评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会夸大一些项目的支出费用,使得预算的编制与实际不符。而由于预算在编制时就脱离了实际,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可能按照制定的预算来实施。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计划实施进度慢,部分项目超计划实施,部分项目结余资金规模较大;各个单位之间“苦乐不均”,部分单位频繁追加,部分单位结余留用;而且普遍存在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在预算期结束后,普遍缺乏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考核和评价,没有对一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资金是否使用于相关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是否有结余等等,这样对下一期的编制不能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导向,很难发挥预算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从而使员工执行预算时缺少约束力,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其执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有些单位也具备相应的考核体系,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形同虚设。
  (四)预算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对预算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监督主要由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预算过严,定额过紧,使得事业单位频繁打报告向政府要钱,使其财务部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处理资金申请报告的时期,没有过多的精力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财务监督缺位。另一方面,在事业中单位负责人对预算管理及财务人员的重视不足,财务人员在部门预算中只是负责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的事后性辅助工作, 加上财务人员对单位具体业务和决策了解不足,业务部门具体实施专项前和财务部门缺乏事前沟通,使内部监督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另外,财务人员本身是单位中的一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一定程度上也很难监督到位。